赖冠军
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510000
摘要:本文从揭开新时期建筑工程领域隐性问题出发,为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科学设计制度,实施风险防控,开展成本控制,实现创新创效的方略。
关键词:制度设计;风险防控;成本控制;信息平台;提供保障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深水期”,随着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施工规范不断强化,建筑工程领域问题也逐步趋向隐性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是建设领域问题的交汇点,要确保工程建设良性发展,需要深入剖析建设领域存在的隐性问题,通过制度的科学设计和系统建设,对经营过程和生产过程涌现的“隐性问题”实施“微控制”,从而有效实现风险控制,成本控制,创效创利。
1.建筑施工企业隐性问题
1.1经营隐性问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环节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承揽施工任务,这是“大合同”经营;二是分劈施工任务,这是“小合同”经营。两个层面的经营的共性都在于报价,而两者的差价就是企业的利润。所不同的是,“大合同”经营是通过竞价投标,而“小合同”经营通常是协商议价。所以,经营风险的控制点就在于“价”上。当“大合同”报价低于市场价时,该项目面临亏损;当“小合同”定价高于市场价或“大合同”价时,该项目亦面临亏损。
1.1.1投标环节带来的风险。建筑工程市场的优胜劣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的竞争。比如公用产品市场常见的“合理低价”评标法,还有民营企业建设单位独爱多轮议价来压低工程造价提高要求以控制投资。这种低价中标法虽然显现了公平,却恶化了市场竞争和劣化了服务产品。如果施工企业一味为了中标,不管工程投资规模大小、施工技术难易等因素,到处撒网,四面出击,竞相压价,给项目的实施带来质量安全以及管理上的风险。如珠海某水利项目,由于业主采用总价包干方式,某工程公司对标的项目认识不足,把关不严,为了中标,压低报价,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重大遗漏项目,最后,2800多万元的项目给施工企业带来了1200多万元的亏损。
1.1.2签约环节带来的风险。建设单位通常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承揽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一些不平等的霸王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现金保证金,以及明确主要材料涨价因素不作调整等等。这些不平等条款使施工企业在合作的开始就陷入合同陷阱。如某地铁项目约定因征地拆迁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不予补偿。该项目最终因征地拆迁造成工期比原计划多了整整四年,施工企业为劳务窝工费、机械设备费以及主材涨价等方面多投入8000多万元。
1.1.3款项支付带来的风险。建设单位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房地产开发商以各种借口,拖延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就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供料货款以及农民工工资,形成典型的“三角债”现象。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这类诉讼危及施工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1.2生产隐性问题。施工企业的生产是一项综合任务,项目管理队伍的组建、专业分包队伍的选择、施工设备的租赁、设备材料的采购、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的控制等环节均涉及资金的使用,如果控制不好,将直接给项目带来亏损。
1.2.1项目经理任用风险。项目经理是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对工程项目全面负责的管理者,其管理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效率及成本的高低。项目经理如果缺乏应有的生产管理素质,必然给工程项目带来经济风险。如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把关不严,工程结算松散,分包管理不到位,设备材料采购失控等,直接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
1.2.2施工队伍管理风险。施工作业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选择、管理、利用好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队伍,全面发挥分工合作的优势,实现风险合理转移。否则将事与愿违。如清远某水利项目的施工企业,因选择的专业分包队伍,在完成部分利润高的项目之后中途失踪,最后选择自主生产,造成工期延误、成本增加,致使项目亏损300多万元。
1.3财税隐性问题。我国在2016年5月1日实施的“营改增”税务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件降低税务成本的利好改革,但是因营改增税制要求“四流合一”,即与税有关的合同流、商品流、资金流和发票流要一致。这不仅给财务部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的财税管理要求,也对项目部等生产管理部门提出了掌握“营改增”财税管理制度的要求。所以,在“营改增”税制实施后一段时间内,即在税改适应期内,建筑施工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税务风险。
2.建筑施工企业制度设计要点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科学而规范的,但是,建筑市场还存在许多监督所不能及的漏洞。施工企业只有提高企业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设计并建设一套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2.1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要义在于“治未病”之病,即把经营生产财税等系统性风险控制点前移放大透析,在显微镜下在透视镜中实施把控。
2.1.1建立优选项目制度,整体布局经营管理。建立《专家投标评审优化制度》,投标评审小组成员对标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能够对各类风险有预见性识别。施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项目评审优化程序,并在投标前充分考虑项目的可靠性、可行性,对资金到位率低、盈利水平低、风险较大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最大限度地防范经营隐性风险。
2.1.2建立标前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建立《投标经营管理的相关规定》,通过标前组织部门有必要时组织专家对“大合同”实行审查、会签、审批制度;标后对诸如劳务分包、专业分包等“小合同”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形成精细、严密、标准的合同文本,减少并逐渐杜绝在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特别强调的是,在标前合同评审,企业法律顾问的介入,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能有效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作的隐患消灭在合约前阶段。
2.1.3强化工程款项管理,化解财税改革风险。建立《建筑工程项目独立核算制度》,围绕“营改增”财税制度实施办法,按照“四流合一”的要求,统筹项目的财税规划,建立项目独立核算制度,完善工程款项管理办法,严格资金审批制度,规范项目结算程序,统一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企业履约能力。根据不同工程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收取条件,在与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力争列入支付分包工程款和货款的限制条款,使分包商和供应商共同承担业主不按时支付工程款的风险。同时了解业主单位资金运作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催收工程款,及时收回资金,降低财税风险。
2.1.4强化项目过程管理,防范工程生产风险。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责任分解管理办法》和建立“分包商(包括劳务)诚信体系”,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项目部管理骨干成员,把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强化检查控制,消灭亏损分项。要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从而有效规避对业主承诺的质量风险。
2.1.5严格采购过程管理,防范物资采购风险。建立《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规范公司供应商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实行阳光采购,进行内部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同时控制好物流仓储风险以及降低二次搬运的频次。
2.2成本控制
2.2.1前期控制:投标阶段周密研究和策划。投标阶段是成本控制的首要阶段,做好标前成本预测,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价格,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第一步。一是要做好投标前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避免在承揽到工程后,由于业主资金不到位、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进程缓慢等情况造成工期拖延,增加项目成本。二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编制实施性强、切实可靠的施工组织设计,为编制投标报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测算项目成本,确定投标最低保本线,切忌盲目降低报价,低价中标,给企业带来效益风险。四是认真对投标文件中所附的合同进行分析,避免中标后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合同纠纷,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2.2中期控制: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控制和管理。在施工阶段,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合理的组织和协调,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与条件。施工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该阶段成本控制的好,可以大幅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益,正所谓管理出效益。一是要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工程项目成本中的规费、税金、以及管理费中的需上交企业的管理费是不能变,我们要从工(人工费)、料(材料费)、机(机械设备使用费)、运(运输费)、管(项目的管理费)的直接费着眼,做好采购计划,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二次成本。二是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决定着施工成本的高低。要求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要在提高工效、降低消耗上下功夫,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规范施工,标准作业,施工节拍等方面下功夫,从而提高施工质量。三是适当投入先进施工设备。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规模,适当投入先进的施工机械及设备机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施工工期,降低管理成本,还能保障质量和安全。四是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安全质量不仅关系着企业的信誉,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也直接影响着项目成本,发生了安全质量事故除直接损失外,间接损失更大。质安部门应针对项目实际,制定管理办法,加强安全质量检查和整改,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2.2.3后期控制:竣工结算阶段做好补漏和核算。施工成本控制的好坏,最后看结果,竣工决算就尤为重要了。一是竣工决算,核算总值。工程、财务、预算部门根据平时搜集的资料,依据合同变更部分加大追索力度,同时查补缺漏,及时补充证据,对项目总的产值有个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对不足部分提出防范意见。二是清理现场,回收残值。工程施工完毕,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妥善处理,设备的遣返,人员的退场,剩余低值易耗品、材料评估处理提出合理意见等等,物尽其用,决不浪费。
3.结语
制度的科学设计和系统建设,其本身也存在可行性问题,有些制度设计科学,但是因为超前或者实施过程繁复,导致收效甚微,因此,科学的制度还需建设先进的信息平台来运行,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为工程建设提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保障。
参考文献
[1]柳瑞禹、陈冠文,现代工程与施工企业管理2010.03科学出版社
[2]戎贤、张东生,现代建筑企业管理2010.06黄河水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