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灿仁
桃江县人民医院感染科4134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12例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IM患儿,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将本次入选患儿按照年龄段分为0~3岁(A组)、3~6岁(B组)、6~16岁(C组)。分析并比较各组IM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结果:IM患儿临床表现出了多样性,C组患儿的发热时间长于A组和B组患儿,差异明显(P<0.05);三组患儿的淋巴结肿大情况、肝脾肿大情况、咽峡炎以及鼻塞等症状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A组多见皮疹、C组多见眼睑浮肿,差异明显(P<0.05);在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后发现,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ALT、AST水平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三组患儿的淋巴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IM患儿的临床症状与发病的年龄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在进行诊断时,可以将患儿的表现以及年龄作为依据进行初步的推断,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本质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临床发现,此种疾病的致病物质主要有EB病毒、弓形虫、腺病毒以及肝炎病毒等,其能够通过呼吸道、餐具等途径传染给对方。有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IM患儿呈现出了直线上升的趋势。但还是一般情况下,患儿的年龄越小,其临床表现越轻,部分患儿会出现隐匿性发病,并且在受到感染后表现出了持久性的免疫能力。大部分患儿在受到感染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随后就会出现高热等症状,紧接着就是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咽峡炎、鼻塞、皮疹等症状。为了进一步研究IM患儿的临床特征,本次选取了212例近两年在我院治疗的IM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12例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IM患儿。本次研究经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本组患儿中男126例,女86例,年龄1个月~16岁,平均年龄(6.21±1.31)岁,病程2天~14天,平均病程(5.9±0.9)天。所有患儿均经过实验室检查后确诊,并且未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精神状态均良好,没有药物过敏史。将本次入选患儿按照年龄段分为0~3岁(A组)76例、3~6岁(B组)69例、6~16岁(C组)67例。三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人向患儿家属详细的讲解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目的以及过程,得到患儿家属的同意后进行本次试验。患儿入院后,治疗人员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咽部疼痛的患儿给其口含润喉片【生产企业: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5021602】,比较严重的患者给与其抗生素治疗;出现肝功能异常、贫血、出血、皮疹等患儿给予其适量的糖皮质激素给药,给予注射更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生产企业: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933】。如果检验结果显示,患儿为EB病毒引起的感染,则还应对其进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人员要叮嘱患儿家属多休息,不要进行一些大幅度的运动。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对所有患儿进行血常规、AST、ALT血清等相关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三组患儿的淋巴结肿大情况、肝脾肿大情况、咽峡炎、鼻塞、皮疹、眼睑浮肿等症状发生的比例;比较三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水平、ALT、AST水平等。
1.4统计学分析
把本次所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由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差异为P<0.05时表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症状
C组患儿的发热时间长于A组和B组患儿,差异明显(P<0.05);三组患儿的淋巴结肿大情况、肝脾肿大情况、咽峡炎以及鼻塞等症状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A组多见皮疹、C组多见眼睑浮肿,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IM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由EB引起的感染为大多数。但是随着临床上对此种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研究人员发现,除了EB病毒外,弓形虫、腺病毒、肝炎病毒等都会导致患儿出现传染性体单核细胞增多。此种疾病的传染途径也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有直接接触、口腔、唾液、餐具等。患儿在受到感染后,均会出现潜伏期,潜伏期过后就会逐渐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咽峡炎、鼻塞、皮疹、眼睑浮肿等症状。正常情况下,患儿的年龄越小,其症状感染的情况也就越轻,大部分会表现出隐匿感染,病程发病的病程也比较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儿的发热时间长于A组和B组患儿,差异明显(P<0.05);三组患儿的淋巴结肿大情况、肝脾肿大情况、咽峡炎以及鼻塞等症状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A组多见皮疹、C组多见眼睑浮肿,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张晓芳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患儿的发热时长会随着患儿的年龄增加而增加,而患儿的年龄越小,其出现皮疹的情况也就越多,但是其眼睑浮肿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后发现,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ALT、AST水平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三组患儿的淋巴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这与龙涛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患儿受到感染后,其淋巴细胞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进而会导致患儿血清中的AST、ALT水平升高。
综上所述,IM患儿的临床症状与发病的年龄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在进行诊断时,可以将患儿的表现以及年龄作为依据进行初步的推断,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董改琴,吕翔,陈敏华.82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12):1147-1149.
[2]杨琴,周太光.311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J].西南军医,2017,19(02):119-121.
[3]张晓芳,符佳,李亚绒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24(10):125-126.
[4]龙涛,苏秦,肖骁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