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宏徐媛聪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100083
摘要在不断探索、深入的教学改革中,对本科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感触颇深,本文分析当前高校有关毕业设计的特点,指出毕业设计中的不足,并对食品微生物研究方向的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了一些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育。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准备,毕业设计完成的好坏,既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其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当代本科教育的特点
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大众教育。尤其是招生数量逐年增加,既给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又有着实实在在的压力。在当前条件下,要求高校在教学、教学管理、教学实践等各环节有新的举措,以保证高校应有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环节就是当前现状下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一大考验。
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当代大学生有着与以往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知识基础。他们利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强,知识面广,检索阅读文献的能力也比较强;他们有很强的个性,基本上都是特点突出,要因材施教,尤其在体现个体创新能力的的毕业设计环节,不能采用同一的指导标准。
毕业设计阶段还要面对一个独特的挑战,就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求职、面试,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大多数高校要求至少集中10周时间完成毕业设计,根本不能保证,凡此种种,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2.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管理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正因为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大检验,因此高校本科生培养中将毕业设计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各高校对此不断作出探索和改革。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则早在2003年就修订出台文件(教务处006号),要求对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学生的工作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包括毕业设计的要求,选题,操作,考核等作出要求,并且于2004年3月学校汇编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了不同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封皮、题目审批表、任务书、论文撰写规范、成绩单、指导教师手册、指导教师评审标准、评阅人评审标准和答辩评审标准等。
3.本科生毕业设计的不足
3.1选题方式
不同高校、院系的选题方式不同。有的学校将学生按成绩好坏搭配分给指导教师,然后指导教师安排毕业设计内容。学生和老师事前对毕设没有沟通,很多同学因为对题目不感兴趣,对毕业设计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自然不够理想。现在大多数学校是由教师列出研究题目,学生进行选择和竞争。一般学习成绩优秀,工作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还是能够完成或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毕业设计研究中。但也有约1/3左右的学生选题设计带有盲目性,学生没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题目,更不可能选择指导老师。学生的一些个性想法不能实现,这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很难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2过程管理
3.2.1指导教师的投入不足。在各种教学形式中,毕业设计是最具完整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一个教学环节。与单门课程相比,对指导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近年来,由于学生数量增长较快,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有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由于进行毕业设计时间相对集中,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非常有限。尽管大多高校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缺乏对指导教师明确、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奖惩,使部分指导教师放任自流,凭着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指导。
3.2.2学生的能动性不足。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高校的教学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影响很大。由于客观原因,毕业设计时间很集中,本来学生应该全身心投入这种综合训练之中,使自己的知识融汇贯通,事实却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有的学生找到工作单位,单位一旦要求其提前进入角色,学生不是改题,就是两边跑,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能保证;有的学生没有落实工作单位,往往奔波于各种人才招聘会,难以集中精力搞好毕业设计;有的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有时四月份才能确定结果,有的同学之后又忙于找工作,那就更不可能专心搞毕设了;有的学生对题目没有兴趣,或者抱着只求通过的态度,就根本不可能有自觉性。这几年的经验表明,那些推荐保送读研的学生最有可能在时间和精力上有保证,因此也最容易获得好的成绩。
3.2.3师生沟通。尽管有的学校规定毕业设计时,师生的定期沟通不小于每周两次。但是,死板的确定时间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师生接触时间少,再加上有的选题只是一个框架,学生没有科研实践经历,不会判断实验结果。如果教师不能做到每一步都释疑,就会出现学生天天做实验,却没结果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讲,如果对选题领域比较陌生,常常提不出具体问题,因此不会得到细致的关键的指导。
3.3答辩考核
由于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增加,从2000届学生毕业时就看出答辩时比较匆忙,其实直到2011届毕业生,尽管已经有所改善,也有这种想象,大多数学校院系将基础答辩考核权下放到教学教研室(或学科组),只有基础考评优秀的才在院校两级答辩。因为时间紧,有的基础答辩就显得没有实质性内容,现象就是学生叙述工作内容,教师也仅仅提出一些常规问题,因为交流不够深入,对同一毕业设计,不同教师给出的分数差别极大的现象也不鲜见。而且整个答辩过程中部分学生甚至感到答辩之前紧张,答辩时心中没底,答辩完如释重负,成绩公布后往往又感到愤愤不平。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这样的结果是不理想的。
4。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体验和思考
我校食品学院设置有四个专业,五个培养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食品生物工程方向和葡萄与葡萄酒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新开专业,没有毕业生)。2011年,食品微生物教研室接收2011届本科毕业生23名。指导教师有7名,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对于该教学环节,有如下体会:
4.1选题
食品微生物领域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集中在几方面:与科研相结合的题目;教师自选题目;工厂实践题目。
这些题目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比方保研考研的学生分配一些课题来完成,作为以后深造的承前启后的科研锻炼,大有好处;自选题目一般是学生提出的想法,或者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工厂的实践性题目,尤其现在的现代化食品企业,设备技术很先进,其中的知识在专业教科书中难以学到,对学生来讲,锻炼了综合知识的运用,对教师来讲,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选题方式上,建议学生在第5学期就提交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或内容,在院内局域网公布,师生双向选择后,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点提前有所了解,可以在实验阶段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这样对有自己独特想法而又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力的极佳舞台,结果往往会超出师生的期望值。
4.2师生沟通
我教研室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属于开放式管理,这是为了便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通过合理的管理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验。
首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要召集教研室教师、在读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开会。除讲解毕业设计要求和实验室规章外,最主要目的是:指导教师了解教研室其他教师学生的选题方向;学生了解自己毕业设计的大致方向,以及了解与哪位教师和研究生的现有工作有关,不同本科生选题之间有何关联,便于以后相互讨论问题;学生了解原始记录的要求和实验进度的汇报方式,汇报频率;教师了解学生的态度并解释学生对选题的疑问。
其次,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填写《本科生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学生的工作目的和工作量,并确定相对固定的指导时间(组内教师的指导时间尽量交错,保证学生随时能够找到教师)。中期检查时,每个同学都要用PPT形式讲演汇报工作,之后确定或调整部分工作内容或工作量。
还有,沟通方式不能单一,我们主要有定期的面对面沟通、邮件沟通,还有临时的电话沟通。内容以实验为主,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提高教学质量。经验表明,定期沟通一般指导教师主动,学生较多采取临时沟通的方式。
师生沟通最重要的原则是诚信。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在毕业设计中严格要求学生要,培养他们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数据处理就必须实事求是,决不能弄虚作假。
4.3考核
虽然是常规形式的答辩考评,但是也让学生参加到考评中,根据评分标准对答辩者打分,教师确定成绩时要参考学生的考评意见。
一年多的科研锻炼,学生们不仅培养了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也锻炼了发现、分析并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同学工作中的一些不足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考核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应该使他们作为教师的陪衬或是局外人。
4.4其他
4.4.1加大毕业设计经费投入。由于毕业设计中各项成本(材料、药品、仪器、资料等)的增加,毕业设计划拨经费的增长落后于需求经费的增长,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科研课题和经费,可能造成量费出题,就会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4.4.2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由于毕业设计最少半年,我院是安排了一年的时间,因此该教学环节周期长;对全体毕业生而言,学生实习场所分散;还有以上所述的种种问题,因此,增加了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难度。尽可能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有效的。
5.结语
总之,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科研实践锻炼,指导毕业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学生和教师是互动的,一体的。成功的毕业设计,不仅表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也表明指导教师和学生较高的科研实践素质和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
注:本文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基础课程建设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