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滨1曾宪东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03;2沈阳市肛肠医院辽宁沈阳110003)
【摘要】采用外痔皮瓣覆盖肛裂创面或皮瓣带蒂移植,结合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切断术治疗Ⅲ期肛裂178例,全部治愈。该术式具有疗效好,疼痛轻,愈合时间短,且能显著改善括约肌痉挛,减少肛门功能损伤,减轻后遗症和其它并发症。
【关键词】肛裂皮瓣手术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Ⅲ期肛裂患者178例,男75例,女103例,年龄16至78岁,平均(41.5±1.0)。病程0.5至25年,平均(12.7±1.0)年。其中合并痔疮153例,肛乳头肥大178例,皮下瘘23例,均有排便时及便后肛门疼痛和便血,并周期性发作,查体通常状态肛门不能容纳一食指107例,局部麻醉后肛门不能容纳三食指59例。术后1个月至1年,复查及电话随访178例。
1.2治疗方法
骶管麻醉成功后,指诊查寻内外括约肌间沟,于肛裂所在时位的内外括约肌间沟处,以肛门为中心,放射状切开皮肤组织少许,应用止血钳钝性分离内外括约肌间沟组织,游离出部分内括约肌,切除该部分内括约肌,边切边断边扩肛,切断内括约肌厚度以扩肛能达标准成人四到五食指为佳,沿切口切除肛裂溃疡面及周遍纤维化组织,并将切口放射状外延,以皮瓣移位无张力为佳。选择肛裂间隔约俩个时位处,再做放射状切口,游离俩切口之间的皮瓣,近肛缘处于齿线下大于0.5CM呈弧形断开,远肛缘处皮肤保留,至此形成梯形带蒂组织皮瓣,将皮瓣平移覆盖至肛裂创面上,梯形上边缘与肛裂创面近肛缘端首先缝合固定,查看皮瓣是否存在张力,在无张力状态下,将梯形皮瓣近肛裂处斜边与肛裂创缘缝合,再次查看皮瓣张力及出血情况,无异常时可外纱棉加压包扎,待次日撤除。如合并肛乳头肥大、皮下瘘、混合痔等疾病者,先切除相关疾病后再游离皮瓣,无张力情况下给予一期缝合。
2治疗结果
本组178例Ⅲ期肛裂患者,171例(96.07%)患者术后7至14天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肛门无疼痛,无狭窄,无便血,无大便失禁,对手术效果满意。7例(3.93%)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移行皮瓣坏死1例(0.56%),局部换药,21天后愈合,形成结节瘢痕;创口感染3例(1.69%),术后行成皮下瘘,复次手术切除肛瘘,局部换药至创面愈合;移行皮瓣肛内吻合口撕裂2例(1.12%),局麻下修整撕裂断端,局部换药至创面愈合;1例(0.56%)术后肛门内括约肌痉挛,至其它时位再次肛裂。
3讨论
目前认为慢性肛裂可能是肛管静息压力升高,导致肛门组织缺血性溃疡,其主要原因为内括约肌痉挛而至肛管血供严重不足,肛裂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大体上来说有手术治疗还有保守的非手术疗法,而针对慢性Ⅲ期肛裂患者,主要以手术为主。降低括约肌张力,恢复肛管皮肤血供,可以有效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因此解除肛门局部缺血——括约肌痉挛——加重缺血这一恶性循环成为近代治疗肛裂的主要治疗原则。通常采用的内括约肌切断术或扩肛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对于远期并发症的研究显示,此类方法可引起约30%患者肛门括约肌不可逆行损伤,造成肛门功能性失禁或不完全性失禁。
在治疗Ⅲ期肛裂或久病不愈的肛裂患者时,梯形皮瓣移位缝合术相对于传统内括约肌离断术更加安全有效,笔者认为其优势在于,应用皮瓣移位缝合治疗肛裂,可以通过皮瓣及皮瓣下组织的缝合,来有效修补括约肌缺损组织,从而预防因括约肌断裂挛缩,造成肛管异形性的功能障碍;而本手术移植的为同部位自体皮瓣,移植皮瓣不存在排斥反应,且皮瓣下富含血运及新鲜肉芽组织,可以弥补肛裂创面因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缺血问题;皮瓣的缝合技术,使开放创面变为闭合创口,促进了手术创面的快速愈合,减少术后疼痛及换药时的疼痛;选择梯形皮瓣,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皮瓣移位时的张力,对于缺损粘膜及皮肤的修复起到最大限度的弥补,而且梯形皮瓣的缝合更加简单容易,术后拆线更加方便直观,是V-Y皮瓣或House皮瓣的改良技术。
参考文献
[1]张东铭主编.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31,148-179.
[2]丁嵴山主编.外科解剖学释.重庆: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133.
[3]安阿玥主编.肛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3.
[4]廖行忠.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陈旧性肛裂.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