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红山中心校
摘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读入文本,张扬个性,使学生个性化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阅读教学语文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一、以读为本,以生为本
阅读教学“读”是基础,学生是根本。阅读教学首先要落实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这里,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帮助、参与、支持、引领。
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语法训练和文字解读所能解决的。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一旦形成了文本,则被固化下来,它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他集中了生理的和心理的、智力的和行为的、认知策略的和操作的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读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囿。阅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作者“不需要还要有一个‘第三者’对他的读者解释自己的作品”。
因此,不剥夺学生阅读的主权,不代替学生思考,不把阅读教学建立在教师对作品的“正确”分析、肢解的基础之上,要给予学生充分地、整体地感受课文的时间和空间,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对课文作逐句逐段的分析、讲解,必须让学生从整体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等,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情态,让学生整体读,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中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立足整体,自主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细读,围绕初步感知的思想感情,调动其生活、学习积累,落实到具体语段和重点词句上品味揣摩,使学生充分悟,增强主体体验,强化自我感受,明晰文理认识,实现人文理解,促进文学积累,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独特感受和理解。这样,让学生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美读鉴赏,学生始终拥有充裕的读书时间,体现阅读教学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主人。
二、趣味引路,轻松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真、情切、意远、理寓”的情境,有情有趣的活动教学形式,为学生轻松的个性化阅读铺设坦途,给予引领。在这里,教师的“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趣激发、情境创设和条件的保障。
1.重在教给读书方法,重视读书指导。在教学中,我们要勇于打破常规,反其意切入,为学生设置独特的思维障碍,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深入地研读课文,并抓住良机,让学生掌握抓事实理解,用事实说服,重情感体验,用情感感人的读书方法。在读文时,应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巧妙地提醒学生应该怎样读,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读书方法,感悟出文章情感,才能在读中把握语气,在读中理解文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重视在读中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研读,在读中,学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感想,可以摘抄好词佳句,并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自我表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了好词佳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绚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入境始与亲”。同时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悬念,在任务的驱动下阅读课文,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轻松、具有美感而有目的的意识活动,激发读的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采取有情有趣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童趣十足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活动,让每个理性而规范的学习环节变成动态有趣的活动,如,课题点击、科海拾贝、阅读大检阅、思维碰撞、才艺大比拼、作业大拼盘,还有课后的广告设计、社会调查活动、手抄报制作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每一次阅读都在有趣的活动中进行,都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一次积极的、动态的对话。在活动的诱发下,更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阅读达到对文本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层面。
三、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心灵交融,深入文本,读出个性,学会个性解读,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这里,教师要重视扮演好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分享者、自主发现的支持者、个性解读的参与者角色。言为心声,阅读不是一种单向式的输入,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即通过“对话”方式,与文本通过不断的“视界融合”,渐渐地、动态地生成意义。所以,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一种对话,它是阅读主体通过文本符号,寻找一种心理感觉,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心灵交融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实践中,要把教材视为活的生命体,走出教材至上的桎梏,不使课文变成冰冷的“教条”或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让学生在阅读时用“生理视线”和“心理视线”去接触文本,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和内心体验,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读入文本,与课文、与作者直接对话,用“心眼”去体悟、感受、领略形象的语言、涌动的情感、灵动的想象,达到与作者同悲共喜的共鸣境界。
要引发高质量的阅读,读出个性,就必须让学生全程阅读,全心阅读。必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场”,先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然后经历“体验”阶段,通过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在上下文言语的情境场中“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和言语。最后经历“发现”阶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一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语言实践。
总之,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读入文本,张扬个性,使学生个性化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