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芩口服液佐治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蓝芩口服液佐治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罗杰平

罗杰平(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广西南宁530031)

【摘要】目的观察蓝芩口服液辅佐常规西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98例手足口病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蓝芩口服液口服。按年龄阶段1~3岁3~5ml/次,3~7岁5~10ml/次,7~14岁10~20ml/次,各年龄段均为每日3次,治疗3天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辅佐常规西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关键词】蓝芩口服液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肺水肿、脑膜炎、脑炎、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危害较大。笔者采用蓝芩口服液辅佐常规西医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来我科就诊的、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的[1]手足口病患儿,按就诊先后排序,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观察组49例,其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12岁。平均年龄(2.5±0.69)。对照组49例,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1岁。平均年龄(2.4±0.76)。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采用退热、补液、抗病毒(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1.d-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加用抗生素治疗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芩口服液(每支10ml,由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9991005)口服,按年龄阶段1~3岁3~5ml/次,3~7岁5~10ml/次,7~14岁10~20ml/次,各年龄段均为每日3次,治疗3天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体温正常,可进食,疱疹干燥结痂,且无新的疱疹出现及其它并发症(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脑炎、心肌炎或肺炎等的症状及体征)。有效:体温正常或逐渐趋于正常,进食改善,疱疹大部份干燥结痂,无其它并发症。无效:高热不退,口腔、手、足、臀部疱疹未见好转或出现并发症。

1.4统计学处理:用PEMS3.1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6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减轻口痛、流涎症状,改善进食及促进精神好转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08,P<0.05。

2.3不良反应:观察组有3例用药后出现轻微腹泻,可自行缓解;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出疹性疾病,其病原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l6)及肠道病毒7l型(EV71)[2],该病毒属中医热病、温病的范畴,治疗宜清热解毒,化湿透邪。蓝芩口服液由板蓝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等五味中药组成。药效学研究表明:蓝芩口服液具有退热、抗炎、抗菌、镇痛、抗病毒等功效[3]。卫生部公布的《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中,蓝芩口服液作为治疗手足口病的推荐用药。本文观察组在退热、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及改善进食,促使精神好转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这与蓝芩口服液的配伍合理有关,蓝芩口服液中的栀子、板蓝根具有抑菌、抗病毒双重作用,黄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黄柏清热、泻火、解毒;胖大海善于开宣肺气、清泻郁火,适用于肺气闭郁之咽喉肿痛。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蓝芩口服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且口服液的剂型易于各年龄段的患儿服用,唯口感微苦,偶有腹泻,余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J].医药导报,2009,28(3):404-405.

[2]赵成松,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19—421.

[3]刘秀霞,欧阳林,孙海胜.蓝芩口服液[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