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东林永明高爱密(龙海市第一医院角美分院福建龙海363107)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5-0412-01
【关键词】早热暮凉中医证治七味白术散
小儿为“纯阳之体”。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阳气当发,生机蓬勃,与体内属阴的物质相比,处于相对优势;在发病过程中,易患热病,阴津易伤,一旦发病,以发热疾病多见,临床常见有发热严寒的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热,壮热烦渴的阳明经热,日晡潮热的阳明腑实证,午后或入夜发热的阴虚发热,这是书中常记载的热型。“早热暮凉”是患儿在夏季长期发热中一种热型,常出现在小儿感冒后期或腹泄咳嗽后期,特别长牙时期患儿,表现为早晨热最高,在38.5℃至39℃之间,午后渐退,上半夜热退身凉,而下半夜又开始发热,伴面色苍白、多汗、口渴、食欲差、腹胀、大便不调、惊惕、夜寐不安、这种热型,用西药治疗不易退热,患儿也常因反复肌注或静注而受惊,而后转诊求诊于中医治疗。
祖国历代医家对小儿疾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医学源流论》:“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钱氏在《小儿药证直决》中记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能节制,外易被诸邪所中,内易为乳食所伤”。说明了小儿腑脏娇嫩,形气未充容易发病的生理特点。夏季暑气行令,又因小儿脾常不足,易为暑邪所伤,患病之后,又常伤及脾胃。暑性升散,腠理开疏而多汗,暑热伤津而口渴,脾胃受惊故惊惕,夜寐不安;暑伤气,特别是脾胃阳气,气属阳而主动,脾虚气弱,中阳升发无权,至夜为阴极阳气初升之时,阳气升发无权则病生,阳虚本该恶寒,但反发热,此为虚热。宋·钱乙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创“健运脾胃”的治疗大法。故治疗上应以健运脾胃,益气升阳,阳气正常升发,而热则退。张仲景用“七味白术散治虚热而渴”,用“白术膏治中气虚弱,诸药不应者或用药失宜,耗伤元气,虚证峰起。”七味白术散见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他所制的七味白术散就是溶补益、化湿、理气、生津为一体的代表方。方由人参、茯苓、白术、藿香、木香、甘草、葛根七味药组成,方中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理气和胃,藿香辛香微温,助脾醒胃,可升可降,葛根轻扬升发,入阳明胃经,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止渴,入脾经解肌退热,《本草纲目》记载:“葛根,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其能生津止渴,升举清阳,清阳上升,阴气随之而起,津液腾达,渴自止矣。《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医学启原》:“葛根除脾胃虚热而渴。”上述七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疏利中焦之功。笔者遵循钱乙的制方原则,以“固护胃气、舒畅气机”为宗旨,用本方加味配用升麻,因升麻有升阳散热之功,助葛根升阳解肌退热,配钩陈,蝉蜕以平肝定惊,以除惊热,治疗小儿“早热暮凉”证,七疗效显著。味白术散见于钱乙《小儿药证七味白术》。
1典型病例
例一
患儿林X,男,1岁2个月,患儿以“反复发热1个月余”。为主诉入院,查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动则汗出,口渴,食欲差,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细弱。住我院儿科治疗一周,三大规检查正常,血、尿、大便细菌培养均阴性,X光胸片检查,肥达氏、外斐氏试验等检查均属正常,住院期间使用抗病毒及抗感染等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热退复升,症状反复,后转诊中医治疗。上午来诊时测体温38.6℃,其母诉午后热退,上半夜热退身凉,下半夜又开始发热,早晨发热最高,诊为“早热暮凉”证。属脾胃气虚,受纳无权。治当益气健脾,给予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服用三剂后热退,精神转佳,食欲增加,而告病愈。
例二
患儿吴XX,女,1岁5个月,患儿以“反复发热、腹泻半个月”。为主诉入院,患儿面色苍白,肌肉削瘦,不思饮食,两目微陷,露睛倦卧,舌苔淡白,指纹隐淡。住我院儿科治疗10天,治疗期间查三大规检查正常,血、尿、大便细菌培养均阴性,X光胸片检查,肥达氏、外斐氏试验等检查均属正常,住院期间使用抗病毒及抗感染等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经治疗后腹泻次数略减少,但热仍不退,症状反复,后转诊中医治疗,诊为“早热暮凉”证。属脾胃虚弱,清气下陷。治宜健脾补虚。仍给予七味白术散加内金、炒麦谷芽、焦山楂治疗,连服四剂而病愈。
例三
患儿黄XX,女,10个月,以“咳嗽、腹泻、发热1个月余”。查患孩形体瘦小,面色萎黄,毛发稀疏而枯黄,精神疲惫,腹部胀满、按之稍硬,大便有未消化之物,尿黄而混浊,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弱。于院外住院治疗1周,咳嗽、腹泻症状有所减轻,但仍发热不退,伴少许痰鸣,诊为“早热暮凉”证,属脾气不运,津气不化,治宜温脾益气化痰,七给予七味白术散加砂仁、扁豆、天竹黄、川贝。连服五剂,病愈。
2体会
“早热暮凉”证,是小儿夏季长期发热一种热型,体温不随气温升降,且多汗,这可能是患儿体质虚弱,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引起,稍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小儿夏季热,这类发热长期不退更伤正气,《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小儿体质娇嫩,气血未充,而气血津液又是生机之本,必须时时顾护珍惜。钱乙主张“小儿纯阳,元烦益火,”故善用养阴清火法,同时钱乙还认识到,小儿体属稚阳,攻之太过固然不可,补之太过亦属不当,故用补养法时,每兼疏理气机,以防补药壅脾碍胃,基于这样的治疗思想,针对胃有虚热,津液亏耗,中气下陷等证,钱氏创立了著名的七味白术散,此方由四君子汤发展而成,方中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防正,令脾土健而津液还,应用于因运化失司而复津液耗竭,虚热内炽,口渴不止者。方以四君补中,木香、藿香理气健胃醒脾,即为使补而不腻,葛根升清,又能解渴。现提倡计划生育,家长更为重视,不能等待秋凉之后,自然退热,应及早治疗,以免影响小儿健康。钱乙的“七味白术散”实为临床治疗“早热暮凉”证之圣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