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如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完美的歌唱艺术,既要有清楚的语言,又要有悦耳的声音。歌唱中的语言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正确的咬字、吐字首先要解决好发声与它们的关系,有些字在歌唱发音上容易出现一些习惯上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有时会直接影响歌唱和发声,所以咬字、吐字的正确与否是能否唱好歌曲的关键。
关键词:咬字,吐字,歌唱
一、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运用。
要正确地传达词意,咬字、吐字必须清楚,否则听众就听不清词意,失去了演唱的主要意义。所以,咬字、吐字的正确与否是能否唱好歌曲的前提。
1、所谓咬字,就是指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咬字时,按照咬字器官着力部位所起的作用归纳为“五音”。其名称是:①唇音,②齿音,③舌音,④牙音,⑤喉音。咬字在歌唱语言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咬字的着力点要准确、短促、真切而清晰,字要咬得正,要咬而不死,因此,字头声母的发音是字音准确、清晰、真切的关键。声母在发声过程中是起到阻碍的作用,正由于有了不同的阻碍,才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读音。如《情歌》中的“河上的清波”“波”“泼”同样是“o”音,由于有了不同的阻碍“b”“p”,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字音和字意;“送哥,送到太阳升”,这个“哥”和“科”也是由于有了不同的阻碍“k”和“g”则形成了不同的音和意。显而易见,如果声母改变了,那么音和意就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在咬字时,字头不清晰或者咬不住它就会改变字的音和意。声母是咬字发声中的字头,字头通常是清晰、短促的、不能拖泥带水。
2、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韵母的发音。字腹是一个字最响亮的韵母部分,韵母是吐字时发挥音响共鸣作用的中心。音韵学中,把吐字过程中口腔变化形态归纳为:“开、齐、撮、合”四种类型,即“四呼”。快速咬字后,要立即吐字,吐字要遵循“字腹延伸不变形”的原则,要注意保持母音口形不变,气息不断,使咽腔等共鸣器官受到气流振动而引起共鸣。能否把歌曲唱好,达到字正腔圆,唱好字腹是关键。在声乐学习中,只有把字腹唱得饱满,圆润,才能把歌者真正好的声音传送出来。无论是唱民歌、外国歌曲还是歌剧咏叹调都是如此。例如歌曲《黄水谣》,唱时应首先将每个字的“字头”念清楚。“黄”字出声念“呼”(Hu);“水”字出声念“书”(shu);“奔”字出声念“勃(b);“流”字出声念“离”(li);“向”字出声念“希”(xi);“东”字出声念“得”(d);“方”字出声念“弗”(f);当字的字头出声以后,就引长其身(即韵母部分)。“黄”字引长唱“昂”;“水”字引长唱“呃”;“奔”字引长唱“恩”;“流”字引长唱“欧”;……最后,要念清字尾,也叫“收声”和“归韵”。“黄”字的“昂”要收入鼻中“ng”,“水”字要收“衣”(i);“奔”字的“恩”要收鼻中“n”;“流”字要收“乌”(u)……以上这种将唱词分成字头、字身、字尾的方法,也就是“出声”“引长”和“归韵”的方法。“字头”“字腹”和“字尾”是字音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有机地联系着,任何一部分运用得不恰当,都会影响整个字音的清楚和响亮。
三、歌唱中的咬字与情感表现
歌唱中的咬字发音由于表现情感的不同,咬法上也是变化多样。我们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咬字吐字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语言如何表现感情。歌唱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的深度,因此歌唱中情感抒发必须通过字来具体体现,使歌唱的咬字发音必须服从情感的需要来表现。
歌唱时的吐字,由于歌曲本身的特点使情况各有不同。同样一个字,由于意义、语气、快慢、曲调、音节、口型、音色的不同,尤其由于情感的不同,在吐同一字时有着极为细致的差别,其内涵各异。在不同的歌曲里,由于感情的需要,咬字发音方法也就不同,有慢咬、快咬、硬咬、软咬。有慢咬快发、缓发晚收、快咬慢发、紧咬缓发等等,要做到咬字发音轻快敏捷、干脆利索,这些都是为了配合感情而使歌声更加婉转动人。例如优美抒情的歌,必须柔和地吐出每个字;威武雄壮的歌,必须有力地吐出每个字;含蓄的与奔放的;激昂的与愤慨的等等不同特点的歌曲,都要求演唱者掌握好唱每首歌时咬每个单字的分寸。我国歌剧《红珊瑚》中有一唱歌:“鱼霸的天下何日了?渔家苦难几时尽?”这两句歌词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如果歌唱者忽视了歌曲中的咬字与情感表现,把不应该咬紧的字咬得过紧,而应该咬得紧的字却又咬得软绵绵,就无法表现出珊妹内心的悲愤激动的情绪,显然是不会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的。
在歌唱艺术中,口形与咬字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口形的大小及变动往往决定着咬字的好坏和歌唱情感的正确表达。口形不对,也会影响字音,要恰到好处,有时太过分,就会把字咬“僵”了。例如“军”是“居——恩!”,如果嘴唇太往前伸,就变成“居——翁!”了。在我们演唱歌曲时,往往能看到歌中有一些字配有相当长的拖腔,要求歌唱者的口形在一个字吐出以后,在很长的曲调变化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字音语义,不走字。这就需要歌唱者在歌唱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上下一番功夫。
四、咬字与吐字的辨证关系
咬字与吐字,是发音时先后发生而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步骤。咬字是根据语言中产生“声母”的器官而决定的。这些器官分成“唇、牙、舌、齿、喉”五个部分,不同的字,用相应的“五音”器官来咬,也就是说,在歌唱时,要通过“五音”的某一个部位,将声母咬成不同的形态。其次,通过开、齐、撮、合“四呼”的着力,将“韵母”吐出来,不同的韵母,用相应的“四呼”器官来吐。咬字是声母的形成,吐字是韵母送出来的着力点,咬字必须在吐字的形态上产生。发音的状态必须先具备韵母的形态,在这个形态上产生声母。吐字必须根据“四呼”的要求。改变吐字的着力,必须根据“归韵”的原则。将韵母各因素结合为一体,并保持一定的口形。尤其,当一个字唱几个音时,一直保持到该音的韵母到最后的瞬间,也就是说。咬字和吐字应当养成一种喷吐有力,良好的归韵和收声习惯。但在演唱作品时,切不能孤立地讲求咬字和吐字的规律。咬字、吐字的规律,不过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手段。它的目的,是要求更清晰而有效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内容的实质。咬字与吐字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扎实饿炼好基本功,不断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捕捉最新的声乐信息,聆听中外音乐大师的讲座与演唱。进一步加强和重视歌唱语言的训练,特别注重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正确运用,只有这样,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