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3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

陈霄

陈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广东广州510507)

摘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模式进行设计并实施,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在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现代工具,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与时俱进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考核方式等诸方面作进一步改革,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院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至今己有十多年的历史。通过访谈与调查计算机任课教师和学生,深入观察课堂教学情况、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出了当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以计算机使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日益在高中阶段得到普及。但实际上入学新生半数还达不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计算机水平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生源地区教育的差异,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缺乏重视。

(2)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讲授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造能力,学习活动缺乏交互和协作,对教师和实验指导书过于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3)学生缺乏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中,学习内容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教学过程一般也是以教材的编写顺序组织的,书上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都要向学生介绍,然后让学生去上机练习,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操作比较零碎,很少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在真正遇到综合性应用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能灵活驾驭所学知识,缺乏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

主要采用理论笔试和操作机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计算机学科技能应用性特征,总评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水平。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针对当前我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现状,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的学习理论和网络技术为支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开展几个方面的改革:

2.1开展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打下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当前入学新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差距较大,水平参差不齐,推行“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确定有差异的任务和组织有差异的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提升信息素养[1]。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是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的反馈过程。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中,实验题目的难度若整齐划一,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题目太难,会导致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容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出现厌学倾向;相反,题目太易,则很难调动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养成他们的惰性,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难以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在班级授课中,我们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并从量和质上分出不同的档次。“量”是指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量具有一定的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质”是指作业训练题的质量要求分档设计。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多少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现实练习。要求所有学生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对有的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他们解决,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图形图像处理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了模仿类和创意性两种练习:让基础低的学生完成模仿类的练习即为合格;基础较高的学生可自行创意设计。下课前,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兴奋地上传了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作品的水平、课堂实验的积极性都较之前单一布置模仿类或单一布置创意类明显提高。

分层次布置练习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题组,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减轻水平较低学生的过大压力,减少拷贝、抄袭的现象,切实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动机。

2.2改革教学方法

单一的讲授、演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式模仿,这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背离了计算机科学的性质和其存在的意义,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每一个软件应用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仅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它。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利用现代学习理论和校园网络平台,重新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建立协作学习小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创新能力,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教师认为较简单的概念和知识,学生却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和掌握,整体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突出应用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实用知识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合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计算机课程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强,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更新快,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越充分,就会发现更多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求助于教师或同学,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任务因师生的推动自身也会发生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深层次的拓展。“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任务三者积极的互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每一学期所要完成的教学工作分解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法不再按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从师生的单向知识传输改为师生双向互动完成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教学改为主动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具有人性化,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安排一个任务:给照片设计一个立体镜框。通过这个任务的制作过程,教师把图层、描边、滤镜等知识点引入课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断与教师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对学习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开展协作学习。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应用人才而非计算机专门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动态网页设计这一章节中,我们要求五个学生分组成一个团队,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网站的建设。在作业提交时描述任务分工的情况,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课后开展基于Internet的专题讨论和评价,并进行个别辅导,教学效果显著提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3]。

2.3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考试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技能的高低,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等,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4]。注意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将过程和测试结合起来,把学生课堂实验、小组协作学习中的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提倡多元化,应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要求,将考核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变被动应考为主动测评,真正体现“付出与收获呈正比的关系”,公正、公平地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考核体系应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品创作和综合应用。在考核过程的不同阶段,考核的重点和要求也应有不同。

(1)基本概念的考核。

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等,基本概念属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内容,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应试负担,考试采用客观题题库的考核方法,将题目安学习分类,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类考核。

(2)基本技能的考核。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技能考核时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因此,考核的重点在实际操作时要求迅速、流畅。对于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两个部分的考核,建议采用开放性题库的形式。这样,学生课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上机练习,进行自我测试和评估。

(3)创作能力的考核。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利用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创作能力可以随着不同应用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考核,如在学习了动画制作软件Flash之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段体现校园文化或社会新风貌的动画;在学习图像处理Photoshop以后,让学生进行创意广告设计,这是接触计算机深层次的创作,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些有创意的广告或提供一些电视、户外媒体中的广告图片,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创作思维,同时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在因特网应用部分的考核中,通过网络搜索等让学生设计出一条最经济、便捷的旅游路线;在MicrosoftExcel创作考核中,要求学生建立某一季度的开放式基金涨跌幅排行榜的数据模型等,学生就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强烈的求知欲能促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也将日渐形成。

创作考核的时间一般较长,可以是一两周的时间。考核结果按等级评定,这样的测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考试完成就忘的灌输知识,它将是终身受益的“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核。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素质,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将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专业学习中、应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才能真正达到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这一目标。测评综合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途经。如在学习MacromediaDreamweaver以后,让学生为自己所在的院系或班级建立一个网站,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开发,这样即解决了学校工作问题,又节约经费开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向导,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学习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计算机能力考核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一套合理正确的考核体系将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考核,更要注重考核的过程。

总结

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和革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才能全面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改革和创新一直是其主流,作为计算机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姚怡,余益,莫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5(2).

[2]张祖国.职业学院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3).

[3]李敬民.《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2).

[4]吴立德.大学计算机信息科技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霄(1980~),女,广东紫金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计算机系讲师,广东工业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