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输入性麻疹合并登革热感染

/ 1

1例输入性麻疹合并登革热感染

王薇舒1何丽萍2朱列波1骆淑英1

王薇舒1何丽萍2朱列波1骆淑英1

(1义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22000;2义乌市中心医院322000)

【中图分类号】R2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22-02

2012年9月7日,义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一例从马来西亚输入的麻疹合并登革热感染病例,在国内少有报道,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011年12月25日出生,因发热5天、出疹1天于2012年9月3日到浙江义乌某三乙医院进行就诊。体检:体温40℃,全身皮疹,皮疹部分融合成片,皮疹于9月2日先从耳后、发际,逐渐至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部,截止9月2日足底未出疹,皮疹为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有咳嗽、卡他和急性结膜炎症状,口腔粘膜柯氏斑阳性,查发热第二天的血常规显示白细胞5.2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35.2%,比正常降低,淋巴细胞比例为59.0%,比正常升高,血红蛋白为122g/L,CRP为3mg/L,有登革热密切接触史,曾以上呼吸道感染4次就诊于义乌某妇女儿童医院并进行阿昔洛韦抗病毒和补液退烧等对症治疗,该三乙医院以麻疹和登革热疑似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患者9月4日足底已出疹,其于2012年7月14日从义乌出发首次去马来西亚,8月25日从马来西亚回来,期间居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未出现发烧、出疹等任何不适症状,其同居住的外婆和阿姨均于8月21日和9月7日分别被马来西亚医院和义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登革热感染,患者无麻疹类疫苗接种史。9月7日义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患者9月4日的血进行麻疹IgM(使用德国赛润试剂)、登革热病原学和登革热IgM检测(使用澳大利亚PANBIO试剂),其麻疹IgM和登革热IgM阳性,登革热病原学PCR检测阴性,考虑到麻疹的潜伏期为7-21天、义乌市内无登革热流行和其从登革热流行区归来,对照麻疹和登革热诊断标准,诊断其为输入性麻疹和登革热病例。

该患者经过3天的门诊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后,于9月6日退烧并开始退疹,退疹先从耳后、脸面至胸腹,最后至四肢,9月9日完全退完,但双脚小腿部留浅褐色色素斑,伴有糠麸样脱屑,9月16日完成康复,无后遗症,详见图1。

图1麻疹合并登革热感染病史

2、讨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归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以发热、皮疹、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疼痛、极度疲乏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为主[1],婴儿感染登革病毒往往是轻微感染[2]。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副粘病毒科。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柯氏斑阳性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以显性感染为主[1]。该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类细胞比例相对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登革热和麻疹IGM抗体均为阳性,考虑其年龄、免疫接种史、登革热疫区归来史和密切接触史等综合情况,确认其同时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和麻疹病毒,但是由于感染麻疹病毒主要是显性感染,而感染登革热病毒则以轻型和隐性感染为主,故其临床特征符合麻疹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被麻疹的临床表现完全掩盖。登革热和麻疹都是病毒性疾病,治疗方案差不多,均是给予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为主。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登革热,同时加强并发症的防治[3]。麻疹和登革热预后均较好,但考虑到登革热IgM抗体一般是在急性期感染2个月内消失[4],登革热病情轻重及转归主要取决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病毒的毒力[5],因此此例病例很可能是隐性感染或轻型患者。对于儿童来说,登革热合并麻疹感染并不多见,从此例病例看出,当显性感染为主的麻疹合并上隐性或轻型感染的登革热的时候,临床表现为麻疹感染,同时对确诊一种疾病还要重视其流行病学史。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60-88.

[2]陈宗涛,李衍,安静等.儿童登革病毒感染、诊断及预防.重庆医学,2004.4:536-537.

[3]龙英姿,应若素,何溪等.广州市300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7.6:921-921.

[4]蔡卫平,张复春,曹欣等.中国首例输人性基孔肯雅热临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10:609-613.

[5]丁雨生,吴超,李发佑等.输入性登革热七例.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10: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