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与听力遗传学研究平台的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精准医学与听力遗传学研究平台的管理

肖志勇1郭舜民2林文津2陈姝彦2余晶晶2

(1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福州350007)

(2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医学测试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目的:精准医学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本文就精准医学的内涵、优缺点以及在构建听力遗传学研究平台过程中管理思路作了一个阐述。力求抛砖引玉,以期改变目前单纯的科研管理模式,转化为边科研边出成果的良性发展的轨道,以解决政府投入无法满足精准医学的需求的尴尬问题。

【关键词】精准医学;听力遗传学;科研管理;基因组学

【中图分类号】R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355-02

二十一世纪,临床医学发展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经验医学、生物医学、循证医学逐步迈向以数据驱动为人类疾病研究模式的精准医学阶段[1,2]。精准医学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及生活习惯进行疾病干预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法,已经深刻改变了目前的就医模式。随着生物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从精准医疗的技术层面来看,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正日趋成熟。精准医学能够极大地提高临床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有利于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极大促进地方医疗科技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创新发展,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其设计理念基于“人类发现某些基因的改变可以导致某种疾病发生的机制,并且,通过改变此基因突变可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或对其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医生将根据患者的个体基因特征、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制定出疾病干预和治疗的最佳方案。精准医学的优点在于:可以在准确的时间点实施精准的治疗,其背后的大数据共享和患者的需求满足是关键。迄今为止,各种疾病和基因关系尚缺少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联分析;基因检测或解读错误大量存在;遗传学发现所致的疾病风险的临床意义有待验证。何况精准医学尚处于大量收集基因组并配合临床研究的时期,距离应用于临床策略和治疗还是漫漫长路,短期内难以实现市场化。此外,详细、开放的分子信息面临数据处理和个人隐私的伦理问题,必须加以监管。然而,近年来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看到精准医学切实可行的方向之一,基于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个体化诊疗。采用美国illumina公司的边合成边测序为原理的测序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从大型基因组项目向小型医学实验室的完美转身。在以“全民健康”为总目标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下,如何使用正确的工具和正确地使用工具,将是成就精准医学时代的关键所在。

1.精准医学在听力遗传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听力遗传分子学研究始于九十年代,夏家辉院士首次克隆了耳聋致病基因GJB3,并在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耳聋基因诊断方面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听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之一,60%以上由遗传因素造成,且绝大多数的遗传性耳聋为单基因致病。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试剂盒,将分子诊断与基因芯片技术相结合,达到高通量、快速检测的要求,从而有效进行遗传病基因突变的筛查,辅助临床耳聋的诊断。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研发和平台的建立,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的鉴定与研究工作面临重大的机遇。目前已经鉴定了76个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基因,自2010年至今,已成功发现14个新致病基因,扩展了耳聋基因数据库,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创造条件。

2.搭建听力遗传分子诊断精准平台

目前,GJB2、SLC26A4、12SrRNA是导致中国大部分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的3个最常见的致病基因,通过耳聋基因检测能够明确耳聋的病因,减缓或避免迟发性耳聋的发生,尽早发现药物性致聋高危人群,避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对听障人士进行生育或再生育指导,降低聋儿出生风险。但现有的诊断率仅为30%左右,更多的遗传型耳聋病因不明,仍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构建分子诊断平台时,可根据耳聋的遗传学特点,采用听力检测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可以早期发现与遗传相关的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考虑到检测试剂的成本和周期,对单基因的杂合携带者,逐步建立听力筛查随访制度,定期进行听力监测,以及时发现渐进性听力损失。下一步将高通量基因筛查技术有偿服务于临床,包括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高危人群孕检、听障患者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或者创造条件由政府来购买服务,从而实现项目的成果转化。

3.建立听力遗传资源中心

在实施大规模基因组计划过程中,将同步建设遗传资源库,统一管理和使用基因检测后的标本及其检测数据,对标本和检测数据进行规范化、规模化以及科学化收集、保存,形成规模不断扩大的听性疾病遗传资源中心。

4.加快收集和整合临床信息,提高基因组学分析准确性

将患者的临床信息全部转化为基因组学数字化信息,从而实现临床表征与特定基因或蛋白信息的一一对应,为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大数据基础。同时也迎合了精准医学对有共同分子生物学疾病进行分层管理的目标。以常见的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分析[3]:(1)患者杂合携带GJB基因时,日后与相同基因型的配偶所生育的后代发病率为25%;(2)12rRNA基因携带者应终身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素,避免外伤、噪声和感染。(3)SLC26A4基因携带者若为迟发性,可通过防止脑外伤、剧烈运动来避免耳聋。

5.精准医学面临的发展瓶颈

精准医学是医学与生物大数据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如何正确分析和解读基因组测序结果,以及疾病人群、健康人群和环境因素等大数据,是摆在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4]。学科交叉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其次,数据的共享、生物样本共享的流转机制尚未建立,涉及生命伦理问题的监管空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准医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总之,现有对精准医学所实施的管理更多地从科研角度出发,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发现构建一个转化医学的共同生物学信息数据库,包含患者的基因组学、表观基因学、蛋白组学、信号传导学、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实验室检测数据,结合外环境因素等,建立个人信息港,通过大协作,建立疾病知识共享平台,重新将疾病分类,实现精准的评估、治疗和预防。

6.精准医学管理实践和设想

依托产前筛查和诊断机构,开展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检测;依托听力遗传咨询门诊和健康体检中心,建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严格遵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规定,耳聋基因检验项目应当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依托聋儿康复中心、聋校和聋协,筛查特殊人群的家族性基因缺陷,倡导优生优育的理念,引导社会重视听力遗传学研究成果应用,以达到精准防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宇,杨冰柯.中国酝酿“精准医学”或入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5,10:19-22.

[2]肖飞.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思考.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4,3(3):123-128.

[3]王秋菊.精准医学与聋病防控.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13(2):191-196.

[4]胡庆澧.精准医学:一个热门话题及其启示.科学.2015,67(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