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新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1

探究性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新策略

崔春香

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厦门路小学266799

“探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的过程,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的结果。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授课过程中,我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拓展时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协作,体会掌握知识的乐趣,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对探究性教学与学习的经验体会加以总结,以抛砖引玉。

一、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自己探究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带有意识特征的心理驱动力,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学习《蓝色的星球》一课前,我组织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并让他们交流补充,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为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拓展课堂时空,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思考、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我能行”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猜想、判断、验证后归纳,让他们有机会探索、有时间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授《我的老师多》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电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网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几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从活动方案的制订、调查表的设计、采访对象的确定,到活动的实施、有关材料的收集,再到资料的整理、成果汇报形式的确定都由小组同学自己完成,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发展自我,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导拨解疑,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探究

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播→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在合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合作。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时,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驾驭”好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把握讨论的契机,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创设能引发学生认识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讨论,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如在上《要诚实》一课时,有的学生发表了“做老实人吃亏”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学生中带有普遍性。根据这一矛盾冲突,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做老实人,有时表面吃亏,但实际得利;有时眼前吃亏,长远得利。社会需要老实人,要做合格公民首先应该做老实人。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

第二,教师要组织好小组之间的合作,保证小组合作确实有效,让每个小组合作的目标明确,让组中的每个组员都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不当“陪客”,不当“观众”,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学到同伴优秀的学习方法。

四、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使他们在动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思维从动作开始,通过动手,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如小学六年级《别挤了》一课,我为学生提供了世界人口发展曲线,直观地反映出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曲线绘制我国人口发展曲线。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我国人口发展状况,切身体会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了动手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如上《春天来了》一课,我设计了“我们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参加小种植活动。上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种的茉莉花籽已经长出小苗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此外,我还通过让孩子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和操作技能。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并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在于对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上,根据课堂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随时提供帮助。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再是“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