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谭莉明张惠娟(湖南吉首市吉首大学医学院416000)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4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有关现场急救知识的问卷调查,对数据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合格率低,仅为11.3%,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P<0.01),学过现场急救知识与未学过现场急救知识者,知识得分有明显差异,但总体水平不高。对现场急救知识的学习需求率高(95.8%);90.4%的大学生希望在校接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80.8%的大学生支持小班授课。结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建议将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以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其社区急救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
意外伤害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意外伤害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生率、死亡率及后遗残疾率高,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意外伤害伤员在1小时内死亡的数量占总死亡的50%[2]。“急救从现场开始”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3]。现场急救(firstaid)是指在家庭、机关、学校、工厂、城乡居民中所发生的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工作。即伤病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抢治。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其生活经验与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缺乏,意外伤害概率较高。在大学生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占15.8%,且大多数为医学类的学生[4]。在占大多数的非医学类的学生中,虽然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但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很少,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事件时,多数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因此,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课题组分别在两个校区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了现场急救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本校在校非医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大学生240名,年龄19~23岁。
2、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
3、方法
3.1调查方法
运用自行设计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表(该表的内容效度指数CVI=0.83,相关系数r=0.81)来进行问卷式调查。问卷调查表由4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个人一般情况;第2部分为现场急救技能自我评定,题型为单选题,由被调查者对创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和CPR(意识判断、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掌握情况分4层次进行选择;第3部分为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总分50分,得30分为合格,题型为单选题和判断题,选对1项记1分;第4部分为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题型为多选题。发放问卷时先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由被调查者当场独立完成,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100%。
3.2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资料均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
4、结果
4.1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非医学大学生平均(20.32±2.10)岁。其中大四14人,大三36人,大二46人,大一144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8人,英语、日语专业44人,园林、美术、艺术设计专业94人,土木、软件工程专业64人;120已学过现场急救,120人未学过现场急救。
4.2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
240名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测评中,27人合格,合格率11.3%。不同类别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
表1240名不同类别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情况(x-±s,分)
从表1可见,不同年级、专业的非医学大学生,其现场急救知识得分均较低,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4.3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见表2
表2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情况比较(n=240)
从表2可见,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两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4.4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与需求见表3
表3非医学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现状与需求情况(n=240)
5、结论
5.1现状分析
5.1.1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专业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测评合格率仅11.3%,低分6分;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评熟悉现场急救技能操作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系统正确地完成现场急救程序。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校参加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是提高我国现场急救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当今急救的新理念是“急救”要走出医院围墙,进入社区、家庭等院外场所,希望在事发现场有能在第一现场施救的第一目击者采取有效地初步急救,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早在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就提出“生命链”[5]概念,强调第一目击者在现场的早期初步救治措施对抢救生命的重要性,要求公众应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和基本的急救知识技能[6]。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心肺复苏初步救生术的培训占总人口的比率,美国为1/4,新加坡为1/5,悉尼为1/20;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7,8]。我国近年来亦推行上述概念,但完全实施则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根据我国现实,在院前急救中心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则显得更为可行。为此,急救专家[9]多次呼吁,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和四大技术等急救知识,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灾难事故和急病应急能力。本次被调查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普遍表示,学校有必要开设急救课程,认为通过学习现场急救知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减少高校学生发生意外事件率,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还可提高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本身素质,并作为流动群体,形成广泛的急救知识传播载体,成为我国院前急救的骨干力量。
5.1.2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缺乏的相关因素
目前,在大学生中接受急救培训的占15.8%,且大多数为医学类的学生[10]。在本校占80%以上的非医学类大学生中,虽然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但由于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程[11]开设时间不长,每学年能够接受过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还不到10%,并且师资队伍有限,只能采取120人的大班授课,实践操作不够,因此,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事件时,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
5.2建议
5.2.1学校教育是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的基础条件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调查对象对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的情况令人担忧,现场急救知识测评的合格率仅11.3%,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急救课程学习,尤其是现场急救知识的学习,缺乏获取相关急救知识的有效途径、急救意识不强等。在高校中设置“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把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规范的教育体系,使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学校就能获得系统的急救知识教育,培养救死护伤、全民参与的急救意识。从源头抓起,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率,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其社区急救服务能力,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5.2.2加强学校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的根本条件
本次调查显示,参加过急救知识培训的非医学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得分较未学过者高,现场急救技能测评得分相对较高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都曾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或培训,这说明通过学习或培训对也医学专业大学生能起到显著地提高作用。表3显示,92.9%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掌握现场急救知识,95.8%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愿意学习现场急救知识,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掌握现场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和较高的学习需求。但是,主持培训的师资较少,导致每学年能够接受过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还不到10%。因此,建议学校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从时间和待遇上积极鼓励医学教师申请承担急救培训课程,扩大师资培训队伍,采取小班授课,积极开展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培训工作,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永春,张雁,温新华等.加快开展公众规范化急救知识普及及培训活动[J].当代医学,2005,11(2):50-51.
[2]何忠杰.急救白金10分钟的概念和意义[J].现代医院,2005,5(6):130.
[3]桂莉,曾友燕,陶虹.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4]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5]张维平,张允平.对高校急救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51-152.
[6]LanghelleA,NotanI,HerlitzI,etalRecommendedguidelinesforreviewing,reporting,andconductingresearchonpost-resuscitationcare:TheUtsteinstyle[J].Resuscitation2005.66:271-283.
[7]郑进.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介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719-1720.
[8]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9B):1670-1672.
[9]王一镗.为进一步普及和提高我国心肺复苏工作而努力[J].中国急救医学,1987,7(3):封一.
[10]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11]李春梅,张惠娟,杨明艳等.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的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