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

魏青山

(河南省驻马店工业学校,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意味着职业教育发展春天的到来。伴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文件的出台,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将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计算机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计算机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有力的推进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但在具体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一直困扰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科如何建设和教学如何改革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问题。

关键词:学科建设;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52-02

一、问题提出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一方面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趋势,具体体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导致招生困难,从而严重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主要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要求,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所造成。

二、现象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开设起始于上世纪末,当时正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的起步阶段,社会对计算机初级应用人才需求急切,只要懂得打字在当时就可以算是计算机专业人才,而对于网页设计、装饰装潢、电脑数码、软件开发之类人才更是奇缺。计算机应用作为热门专业也就在那时发展起来,然而今天,随着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众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对于面向生产一线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来说影响更为严重,自然就会制约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一方面伴随我国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数量和速度的加快;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企业更加注重对外宣传,各类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视频会议急速融入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使计算机应用类人才严重紧缺。但目前大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容以及教学方法上继续沿用上世纪的,呈现出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及手段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看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毕业生数量的增多,而是因为学校没有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作为课程开设的依据,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培养。

三、解决途径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实现稳定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必须在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上很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合理确定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必须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考虑到当前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与中职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但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是完全做得到,并且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符合中职教学规律,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分析,了解到较适宜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计算机操作员、单位局域网的操作维护人员、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调试人员、影视制作和多媒体处理人员、电脑广告设计类人员。在上述的职业岗位中,大企业往往分工较细,比较注重一线员工在某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一线员工能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开发和推广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合理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正确处理“专才”和“通才”的关系。计算机行业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行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专门化,课程设置有单一的目标,有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目标相对要精、专、深,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通才”。所以运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先进职业教育方法,课程的学习紧密围绕“项目”开展,并且项目的设计和选择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教学任务,着重传授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工作的相关流程,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就顺利进入职场。

2.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3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的安排课程呢?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培养素质化、技能模块化、工作项目实践化、应用专业化”。

“通”和“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化”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潜力的培养。除了文化课外,还应包括“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素质”和本专业必备的“艺术素质”,加设“专业修养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环节。“模块化”课程旨在“专才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素质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工作项目实践化,专指“工作项目实践”,“工作项目实践化”重在“综合实践”,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从而逐步掌握课程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程,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手段。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即从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哪些知识就讲解、讲透、让学生切实掌握。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日后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只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三)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学校专业而言是教师专业质量增值的有效途径。

2.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准确把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脉搏。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努力掌握新技术,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落伍。比如:网络和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就应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有选择的把一些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新版本软件的功能与特点等及时的补充到教学中去,让教学内容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3.让教师投身社会实践,通过网络了解、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就业需要。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职业实践,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设法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这也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实践课教学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者掌握的应用技能越强,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这种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之上,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才能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中职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和改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质量对计算机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学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实践内容要认真选取,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使教学相对独立,形成体系,集中反映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开展技能兴趣小组,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及突出学生的岗位技能特长培养,学校可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可以菜单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未来从业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要求每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技能兴趣小组,并实行具有技能特长的专业教师负责制。这种“小班式”技能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既能克服学校实验设备相对不足及上机实验拥挤带来不便的缺陷,又突出了职业岗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发展进步,对专业特长技能的形成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3.拓展技能训练空间,课内的实验训练基本是任务式、作业式,训练内容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而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不尽相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学校可以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面向职业岗位实践。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零距离”工作岗位锻炼,是课内学习的拓展与扩充,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认识,增强行业知识的渗透,拓宽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计算机知识博大精深,应用领域广泛,技术发展迅速,带有不可预知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是摆在计算机专业人员实际工作面前的挑战。而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般都很薄弱,当走向社会遇到新的问题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自己去解决。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讲授课程时,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学生逐渐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改革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且大有文章可做、大有作为。只有努力钻研、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才能实现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实现中职学校内涵式大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持续的发展,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⑤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04]5号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4]郭苏华.论职教集团发展的核心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