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明治维新后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就完成其现代化历程,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进行了三次教育改革,实现了三次飞跃。本文以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为主线,阐述幕末·近代日本教育的成果。
关键词:日本教育、教育改革、成果
引言
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叶,日本奉行“锁国”政策,社会仍处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状态。明治维新后不到半个世纪,日本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超过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名列世界前茅。现在,日本仍不断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经济“纪录”。日本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高度,教育对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幕末时期的教育及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条件
在江户时代社会被严格区分为武士和庶民两大阶层,由于幕藩体制的确立,武士阶层需要提高自身教养,以与其身份相适应;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庶民急切追求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幕府则奖励学问,因此各种性质的教育设施在江户时代得到显著发展。幕末时期学校向近代靠拢、教授西方文化知识为主的教育机构一一“洋学校”的出现,成为明治时代引进和模仿西方近代学校的先声,逐渐形成了明治近代学校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历史基础。
幕末时期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为明治时期日本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一,文化上的成熟和传统教育的遗产。在这之前长达260多年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施行锁国政策和幕藩体制,人们享受着安定和和平。在这期间,国民达到了相当高水准的文化的成熟。平民的识字率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以学习中国的古典书籍为中心的面向武士的公立教育机构藩校、民间的私塾、为平民设置的学习读书习字和实用技能的学习机构寺子屋等等,日本固有的传统教育机构已经较大普及。商人和手艺人中的学徒制度的发达,茶道、花道、乐曲等的流行,对教育热衷的国民性基础已经完全形成;第二,教育的世俗性和单一语言教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世俗性,佛教、神道等传统的宗教没有自己单独的宗教教育机构。因为拥有相对同质的文化语言传统,所以从最初开始,一直都是用日语作为单一的教学用语;第三,对教育是国民统一的课题的认识。由于幕藩体制、身份等级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全民共通意识的形成。经过了幕末时期的对外危机,教育的国民统一、国民意识的形成的课题已经被强烈意识到。着手现代化之际遇,废止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形成了向所有国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的共识;第四,根据学历的人才录用系统的萌芽。在幕末时期,引进了以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录用已经完全取代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二、日本现代的教育及其成果
开始近代化之后,日本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即明治维新后的第一次教育改革,二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和70年代来持续开展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每次教育改革都是社会深刻变革的反映,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深刻变革。明治维新后,日本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教育等方面都逐渐走向世界的前列。三次教育改革使日本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次教育改革
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是从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明治维新以前,德川幕府效仿中国实行“锁国政策”,封建的儒学教育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明治政府成立之后,在政局还未稳定的情况下,提出“文明幵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三大口号,把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作为国家头等大事来对待,幵始着手重建江户时期的学校,制定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全力振兴教育事业。
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施政纲领《五条誓约》,明确提出“求知识于世界”的教育方针。1872年明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学制》,标志着第一次教育改革的开端。由于充分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超前作用,日本政府增设文部省以加强对教育的领导。1879年颁布《教育令》,同时宣布废止《学制》,削弱文部省对学校教育的干涉,将权限放任给地方政府,开始推行地方分权式教育。由于取消强制入学使当时的入学率大幅下降,因此于1880年颁布《改正教育令》,重新强调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权限,强制规定小学的学期和课时。从《学制》到《改正教育令》的颁布经历了近十年的摸索,日本教育制度处在试行期阶段,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小学的入学率仍然很低。
1885年日本正式成立内阁制度,森有礼出任第一任文部省大臣,推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随后,日本内阁公布《教育敕语》作为日本教育的指导大纲。1886年首次对各类学校分别颁布独立法规,制定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令》,规定教育体系由小学、中学、帝国大学、师范学校组成,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明确指出从小学到帝国大学和从小学到师范学校这两条就学途径,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教育事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迅速发展。1893年新上任的文部省大臣井上毅为了振兴产业,主张实施教育振兴政策,颁布一系列法规,为日本实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1900年文部省颁布《改正小学校令》,规定一般小学为四年制,高等小学分二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三种,为之后试行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奠定基础。经过明治四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日本的教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军需物品的订购迅速增加,使日本的民族工业取得飞速发展。同时,日本教育界掀起了经验主义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新的文化运动。面对这种形势,大正政府为确保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色彩而加强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文部省编写的教科书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1917年设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改革方案,对教育制度做出全面的改革。1918年颁布《大学令》,部分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得到国家的承认,进入快速扩张时期。1924年临时教育会议幵始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废除之前有关一般小学和高等小学的划分,实行八年制义务小学教育制度,但由于一系列原因,1937年才正式决定实施。此时小学教育已全面普及,初中教育实现了大众化。1929年在临时教育会议的改革方案下,社会教育迅速发展。为了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文部省专门设置了社会教育局,从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教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第一次教育改革过程中,明治政府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并有选择的纳入其教育实践中,确立了适合本国的教育制度。此次教育改革伴随着国家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确立了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第一次教育改革以“赶超”西方列强为主要目标,日本教育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日本也从落后转为发展迅速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2.第二次教育改革与日本的腾飞
第二次世界大战站败后日本开始了第二次教育改革。战前日本的教育被纳入战争轨道,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被完全破坏。战后,美国占领军把教育的民主化作为社会民主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行推行教育的非军事化和教育的民主化。日本教育从此走上了民主化和地方化的道路。
面临战后经济调敝、物资匮乏、学校瘫疾的异常困难的局面,文部省废除《学生动员令》,删除教科书中有关军国主义的内容,同时宣布学校复课的通知。1945年9月颁布《新日本建设的教育方针》,指出“改变日本历来迎合战争需求的教育措施,努力实施建设文化国家的教育措施”的教育方针,重新强调《教育敕语》的教育精神,竭力保护本国传统文化、抵制占领军异国文化的侵烛。同年10月美国占领军司令部颁布《对曰本教育制度的管理政策》,推出教育民主化的方针,要求日本政府尽快重新建立新的教育体制,优先发展初等教育和培养师资力量。同时设立民间情报教育局,对管辖区内的学校进行巡回检查,迫使文部省停止实施原来的教育设想。1946年3月,美国教育使节团抵达日本后,提出改革日本教育的方案。1946年5月,文部省根据民间情报教育局的报告,颁布教师指导用书的《新教育指针》,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做出改革。1946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日本国宪法》,1947年3月根据宪法精神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定战后日本教育制度。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提倡“学问自由”“发展人的个性”和“教育机会均等”及“实现男女同校”等等。1948年,新制的高中开学,1949年5月,新制的国立大学开学。1951年,文部省在教学大纲中再次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955年颁布《社会科学教学大纲》,正式提出加强道德教育的教育方针。
1951年美国结束对日占领。在美国结束对日占领后的一个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产业教育振兴法》。1953年,日本政府颁布《科学教育振兴法》,旨在促进小学、中学、高中的科学教学。从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呈现出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快速增长趋势。在产业界的推动下,日本政府于1956年颁布《适应新时期所需的技术教育》。1958年文部省提出《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修订中小学教学大纲,使之具有约束性,结束了战后以来对教学大纲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决定教育政策的最主要因素依旧是经济政策,道德教育、爱国心教育都被看成是构成劳动力素质的组成部分。
第二次教育改革在美国的占领体制下开始实施,以美国第一次教育使节团报告书为蓝本,以《日本国宪法》为基础的《教育基本法》代替《教育敕语》,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代替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对教育理念、学校制度、教育行政、课程与教学、教职员制度、社会教育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对日本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为日本经济起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奠定基础。
3.第三次教育改革与教育的领先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高科技和国际化的竞争使日本选择了科技立国的战略,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自主地缓慢的改革。本次交易改革旨在使教育升级换代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出模仿美国的误区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的报告,把“人格形成”作为今后学校教育的总任务。70年代是日本经济和教育进行改革的调整时期,这个时期提出教育要适应人的能力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试办新学制,改革高等教育结构,80年代后期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发表四份报告,提出面向21世纪的三项教育目标。这次改革的内容包括:第一,整建终身教育体系。日本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为21世纪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和国内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教育的国际化。日本把国际化的目标重点放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国防经济、国防贸易、国防文化等课程。在留学生教育方面,放宽留学生接纳的标准,与世界大学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第三,强调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此次教育改革的重点,打破长期以来的划一性,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第四,教育的信息化。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能使我国能灵活地适应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成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富有的社会。
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是在日本实现“赶超型”现代化的目标,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技术大国,迈向首创和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缓速增长后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以及社会发展对“创造型”人材的泊切需要。第三次教育改革使日本教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国家的经济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三、日本教育至今为止的成果
70年代以后,日本不仅在在经济实力上居世界重要位置,而且在国际的政治、经济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面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新变化,日本以江户时代的教育遗产为基础,经历了从明治维新开始的三次教育改革,教育的观念和性质也发生根本的变革。日本的教育系统为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民教育权的确立和民主主义教育的实践。在教育基本法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日本的教育引入了6・3・3的单轨学制,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的综合制、小学区制、男女工学制,高校、大学的入学选拨按照入学考试来公平的进行等等为象征,日本已经制定出具体的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相关制度,确立了国民的教育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对教育的热情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和学校等这样的教育体制也遍及全国的各个角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在教育的内容方面,贯穿着宪法尊重基本人权、国民主权、和平主义的3大支柱的民主主义教育的存在,男女平等、参加和自治意识、国际感觉等的教育实践得以有序推进。
拥有良好的学力、较高的升学率和大众化教育的实现。根据OECD的15岁儿童的学习能力程度调查,可以得出日本的学生综合理解能力、数学理解能力以及科学理解能力都居于世界首位,学生逃课、迟到现象较少,有很好的出席情况,中等教育的毕业率很高等较高的评价。另外,初高中的升学率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在高升学率的影响下,因学历社会引起的考试竞争的提前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到1970年后半期,日本的实现了大众化教育。
均质的优秀人才辈出,高速经济增长的实现。以国际认证的日本的应届毕业生较高的学力基础和能力的均质化为前提,再加上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集团主义的劳动组成就形成了日本的经营体系。到1980年代,日本发挥为其国际上高度的企业竞争力,实现了从未有过的高速的经济增长。从就业和失业方面来看,在支撑着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结语
综观日本教育,幕末时期的教育形成了日本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为明治时期开始的日本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一,文化上的成熟和传统教育的遗产;第二,教育的世俗性和单一语言教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世俗性;第三,对教育是国民统一的课题的认识。经过了幕末时期的对外危机,教育的国民统一、国民意识的形成的课题已经被强烈意识到。着手现代化之际遇,废止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形成了向所有国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的共识;第四,根据学历的人才录用系统的萌芽。在幕末时期,引进了以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录用已经完全取代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这些都为之后进行的教育三次改革、三次“起飞”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也加速了三次教育改革普及。在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之后,日本的教育已经实现了教育均等理念,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国民教育水平,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桂.1987.日本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
[2]朱永新,王智新.1992.当代日本教育改革[M].山西教育出版社.
[3]梁忠义.2001(2).论日本教育之演变.外国教育研究[J].
[4]杨孔炽.1997.江户时代日本教育研究一近代日本教育历史基础的初步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論文[D].
[5]杨淑媛.2009.民族性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論文[D].
[6]杨琛.2006(11).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及其启示.煤炭高等教育[J].
[7]曲则生,肖友瑟.1996(3).日本教育与社会变迁.高等教育[J].P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