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调查分析

蔡慧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28-02

“今天你围脖了吗?”这个句式看起来似乎有点问题,其实,这里的“围脖”指得是微博,即微小的博客,这一概念译自于英文单词micro-blogging,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如QQ、MSN、Gtalk等)、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客发布短消息,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符(70个汉字)之内。1与博客相比,微博客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发布方式趋于多样化、简单化。由于其具备手机发送文本的功能,用户不必坐在电脑桌前,便能实现与网络的联通。从微博客的发送特性上来看,微博客具备了4A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

最早提出微博客理念的人是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他创办的微博客twitter网是世界上最早提供微博客服务的网站。目前Twitter的独立访问用户已达3200万,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白宫、福布斯、通用汽车等很多国际知名个人和组织在twitter上进行营销和与用户交互。随着众多网站推出中文微博服务,中国国内微博用户量挣急速上升,微博网站赋予普通用户强大网络影响力的情况也越发突出。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从全国到地方,两会微博、微博问政等成为全国各地瞩目的焦点。微博不仅受到代表、委员的青睐,更受到传统媒体的热烈追捧。今年的全国两会,包括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在内的26家全国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启用了通过微博征集两会话题、报道两会内容的全新新闻模式。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117人参加),69.0%的年轻人关注微博,25.6%的人已经使用微博,43.4%的人正打算用微博。微博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关注。

基于此,笔者对南京的两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意在了解大学生对微博的关注程度如何?大学生对微薄的认知情况?大学生如何使用微博?他们关注微博的行为动机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

一、与传统的博客相比,微博有着其更具特色的特性

1.即时通讯工具辅助,互动性更强

每篇“微博”不超过140个字符,特别适合手机上网用户使用,无论用户何时何地,都很容易通过手机完成自己的“微博”。因此,“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很多“微博”网站,即便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就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并且可以和其他人进行互动。比如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或突发事件或,如果有“微博”在场,且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会超过所有媒体。

2.文本碎片化

传统博客强调版本布置与语言组织,因此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性。但是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客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只要会发短信,也就能使用“微博”。闲得无事,更新一下签名,就被记录了。比如网上一名微博网友写道:“闲着没事做,拿着安东尼的书,用重庆话一字一句的读。看来重庆话速度真是比普通话快多了,一眨眼就读了一页。囧。。。白瞎我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了”,这就算是一条微博,不超过140个字,却记录了博主的心情感悟。

微博客文本的碎片化,使得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以twitter为例,在首页显示的只有九条用户发来的信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果隔秒刷新就会出现变化。网站管理人员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再以中国微博客网站对5·12汶川地震信息进行议程设置为例,叽歪网推出了地震专题,但是还不足以将所有的与地震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整合,从而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

3.门槛低,给更多的沉默者提供了发出声音的条件

传统博客,尤其是那些点击率高的博客,往往会成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些博客更为这些意见领袖开设专栏,提供更好的平台,例如博客中国的口号是“汇聚万名意见领袖,中国第一思维集散地”。但是,意见领袖总是少数人,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声音强势者越是大声疾呼,那些劣势者则越是沉默,呈螺旋式的扩展过程,直至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诞生。这些意见领袖的观点阐释是通过洋洋洒洒的博文实现的,显然这一形式将那些无法进行长篇大论写作的人群排斥在外。而微博的碎片化写作带来了这一机遇。在微博写作中,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不论是传统博客中的意见领袖还是那些原本沉默的人群,在微博中大家都是在140个字符以内表达自己,为自己大声疾呼。

4.“把关人”角色的淡化和话语权的解放

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客用户发布信息所处的环境具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这种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包括用户发布信息的时间、空间、心理状态等因素。而博客的用户通常是用户经过思考与积淀之后完成的思想、情感、观念等的表达;前者满足的是用户的即时性表达的需求,而后者则满足了用户阶段化表达的欲望。由于微博客对用户的发布状态没有过多的限制与要求,因此用户表达会更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与约束。但是,同时由于其自媒体的特性,使更多的受众同时也成为传播者,以往单方面对信息的接受转变成互动式的交流。

二、大学生对微博的认知及使用行为

1.大学生上网情况

调查显示,24.44%的用户每周用于上网时间10-20小时,23.4%的用户每周用于上网时间小于5小时;22.2%的用户每周用于上网时间5-10小时;10.7%的用户使用20-30小时上网;14.7的用户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以上。而86%的用户最经常使用的网络互动媒介是聊天工具(如qq、MSN等)。

2.大学生对微博的认知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有48%的人知道微博。在这些人当中,43.2%的人是通过媒体介绍得知微博的,25.7%的人是通过搜索引擎了解微博,17.5%的人则是通过其他页面链接得知微博的,而11.48%的人是通过朋友推荐得知微博的。3、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

调查显示,大概只有14%的在校生有自己的微博,有45.7%的人表示目前没有微博但是以后愿意尝试使用微博。

在校大学生在微博上最经常进行的活动是“发布第一手新闻”、“转载主流媒体新闻”和“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其次是“发布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转载其他个人媒体新闻”和“转载别人的观点或者评论”。

大学生关注博客的类型。调查显示,80.28%的人关注的是“名人、明星”的微博;71.83%的大学生表示关注的微博是“家人、亲戚和身边认识的同学或者朋友”;45.07%的人关注的微博是“同样爱好的陌生人”;33.80%的人关注的是“老师学者等学术分子”的微博;只有14.08%的人关注其他陌生人的微博。

4.大学生对微博的看法

研究显示,大学生认为微博最大的优势是“方便,随时记录”(87.32%),其次依次是“内容简洁、单位时间获取信息量大”(67.61%)、“无须长篇大论,更亲民”(66.20%)、“信息广泛,各取所需”(57.75%)、“名人多,娱乐性强”(50.70%)、“想关注谁就关注谁”(28.17%)

为了对比大学生对微博的态度和使用微博的行为,态度量表设计的最低分为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最高分为5分,表示非常同意。态度量表的平均分如下:

方差分析表如下:

以上两表显示,只有“微博还原了人们的真实状态”这一项的Sig小于0.05,也就是说除了这一项,有微博和没有微博的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对其他看法是有差异的。从平均分来看,使用微博的人更赞同“微博改变着人们的表述和思维习惯”、“微博即时记录传播的方式,对传统媒体是一次冲击”、“微博更容易形成交际小圈子”;而没有使用微博的人更偏向于“微博只是一种新的形式,和其他媒体没有区别”、“微博信息良莠不齐,浪费时间”。在“微博可以成为个人和企业营销的阵地”这个观点上使用微博和不使用微博的人看法基本上差不多。④①

参考文献:

[1]孙卫华.张庆永.《微博传播形态解析》.传媒观察.2008-10.

[2]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东南传播.2009-11

作者简介:蔡慧,(1983—),女,江西鄱阳人,职称: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