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玄
(伊春卫生学校黑龙江伊春153000)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它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怎样进行改革?这些都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沉重话题,也是办好中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话题。本文着重就目前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改革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1.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1生源质量偏低,学生上课睡觉;为了确切地把握中职入学新生的真实文化水平,我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对2010-2012年入学新生数学、英语实际水平进行测试,二是对2010年-2012年我校入学新生中考成绩进行统计。水平测试试题分小学四、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4组,试题难度低于相应年级中等生水平,即在难度系数为0.75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有585位刚报到的入学新生,分别参加了数学、英语两科水平测试。从数学看,46.6%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从英语看,63.78%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90%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成为催眠课。家长对我们的学生考不上大学是会原谅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小学、初中就没有学好,然而学生上课睡觉却不能被原谅。我说的“睡觉”并不是只指趴在课桌上睡觉,而是泛指学生在课堂上一无所获。按照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许多学生想学也学不会,于是就只能睡觉了。
1.2内部认识僵化,致使“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普遍感到学不到东西,没什么收获。
1.3教学评价“宽松”,结果缺乏“分量”;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自己出卷,自己监考,自己阅卷评分,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2.文化课地位与作用
2.1文化课是中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文化课是高中阶段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开设文化课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要求的高低,内容的选择,层次的把握,发展性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文化课的基础性、工具性、情感性和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它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它是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它是社会交往,与人交流沟通,在社会上独立生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融入和谐社会的基础;它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文化课潜在的情感教育、科学教育、做人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应该根据职业需求、学生层次进行灵活的、适度的选择,对文化课多种功能的挖掘应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2.2文化课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课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多元智能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教育者可以从开发学生的强项智能入手,带动其弱项智力的发展。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应当是具备了一般公民所应有的文化素质,但是,职业学校集中了一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任务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补课,而且,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教育、生存教育、职业预备教育,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长期立足的。
2.3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文化学习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过去在“面向用人单位需要”的思想指导下,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觉得职业学校毕业的素质低、“不理想”。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人”的社会角色,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角色。
3.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3.1准确定位;目前,在中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相同份量、相同内容的文化课,有许多“用不上”的内容,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学习动力的形成,需要从多种渠道解决,但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以不同行业的不同需要为依据,在文化课“用得上”方面作出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每门文化课均应开展主要行业对本门文化课需求特点的调查,把握学生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对本门文化课知识点、能力点的特殊要求,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2分层处理;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满足“两个需要”,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任务虽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类科目一样具有“基础性”,但必须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经专业定向、不同行业对文化课类別有不同要求,以及学时有限和目前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低的实际,分层处理。
中职文化课的改革,应体现满足需要、实事求是、尊重差异、促进发展的原则。一是建立和完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执行标准,具有分层要求和适度弹性,使学校在执行标准的基础上能确保学生的文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得会”落在实处;二是筛选符合行业需要的文化课内容,开发一批就业量大、对某些文化知识有特殊需要的专业所需的文化课模块,学校能根据专业特点、用人单位和学生实际进行选择,使“用得上”落在实处;三是模块组合的形成,即以一般文化课模块和为专业服务的文化课模块,构成便于学分制管理的模块组合,既能适应专业特点和不同行业对文化知识的不同要求,又能让文化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但“一刀切”式的标准,既不符合专业多样性的职业教育特点,又不符合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差异大的特征。为此,文化课总课时数、每门文化课的课时数、每门文化课的教学大纲等均应有一定弹性,要制订分层标准。总之,必须通过有限的文化课学时,分层处理,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提高中职文化课的实效。
3.3改革评价;现行的评价机制与企业需求背离,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开展与深入。引起我思考的其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有一位漂亮的女学生,能歌善舞,但是毕业成绩很差。然而这位学生自己应聘到一家制药企业。几年以后我校回访她的时候,她的年薪已经长到了7万元。企业的老板说,你们的学生真是太好了,很会说话会唱歌,会接待,会策划,又会组织企业的文艺活动,把我们工厂都搞活了。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对于企业的评价标准,学校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能够做到的只是改变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通过考试,考不及格就用补考来意思一下,然后让学生毕业,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做法。而我却认为这是断职业教育后路的做法,必须进行改革。所以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解决评价机制问题,找到一种有理有利的做法,让学校光明正大地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让学生理直气壮地毕业,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不妨考虑使用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制度。
实施过程学分。过程学分就是把教学目标细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分。过去,学生通常都是在期末考试及格后才能得到学分。但是,职校的学生怕考试,他们是考试的“常败将军”,平时学习自然不会用功。而现在目标直接了,取得学分的门槛降低了,他们知道这样的任务能够完成,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实施替代学分。职校学生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好,然而他们却有其他方面的特长。为什么不能用职校学生的特长来替代其弱项呢?可以使用替代学分制度。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可以毕业,还可以参评“三好学生”。我校的王君玮同学,尽管她的英语成绩很差,然而她参加国家级护理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对类似这样的学生,我们就把她们树为学习的榜样,号召全校学生向她们学习。
以上是本人在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们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范》.
[3]《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大纲》.
[4]《中国教育报》2010年0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