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区水江镇双溪小学校,408405)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积极探讨了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2016年民政部有关负责人通报了当年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对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情况。在902万农村留守儿童中,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无人监护的为36万人,占总数的4%。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为31万人,占总数的3.4%。
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不仅关系到农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目标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据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经过长期观察总结,我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自卑的心理障碍;敌对,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越轨现象严重;嫉妒不平衡心理;人际关系敏感;寂寞无聊,无所适从。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1.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缺乏心灵沟通,只停留于物质满足。
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和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非常不利。由于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长期不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心理上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往往采用通过金钱、物质上满足儿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补偿的错误教育方式,这极易使子女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因此物质上满足并不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部需要,父母还应关注他们精神心灵上的需要。
2.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或放任自流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以隔代监护型和“单亲”留守型为主。
隔代监护的祖辈对儿童教育方式出现两个极端:打骂或溺爱。在父母不在家的情况下,祖辈们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辛苦劳作完成家中的全部农活和家务活,还要承担起照料孙辈的责任,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上没有足够的耐心,一旦孩子们淘气、顽皮、不听管教,就会采取简单的打骂方式,语气用词上不会注意孩子们的感受,这极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一部分祖辈对孙辈过度溺爱、骄纵儿童,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儿童缺乏自我约束力,养成刁蛮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二)农村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失谐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的“缺位”。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等多方面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周围的人现在的生存压力很大,他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其次,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再次,社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解决新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与时俱进,构建新型的亲子教育平台。
虽然父母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但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坚持每天与孩子交流互动。比如与孩子交流一下生活情况,自己的打工趣事,孩子谈谈自己开心的事等等。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用积极阳光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虽然相隔万里,但近在咫尺。
2.做好监护人培训工作,树立正确的监护观。
学校要定期进行监护人培训,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监护观和监护能力: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监护人要以身作则,事事、时时,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不断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并引导学生多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的现实生活之中,切不可让孩子迷恋于智能手机、网络游戏而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
(二)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1.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教会留守儿童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
同时,学校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好伙伴,手拉手”、“我是阳光小少年”等等。通过不同形式,让留守儿童融入积极阳光、和谐友好的群体生活中。爱上生活,爱上学习。
2.要改变现有的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寄宿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留守儿童就可以在教师的专业管理下,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这是对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偿。
(三)加强和完善社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吸纳社会上一些离退休干部、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共同参与进来,采取有偿托管教育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总之,作为农村教师,在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之余,一定要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了解他们身心需求,存在的问题,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罗国芬,余凌.《留守儿童调查有关问题的反思》.青年探索,2006(3)
[2]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
[3]鲁秀美,李培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黑河学刊,2007
[4]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