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环扎术围术期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宫颈环扎术围术期的护理

刘勤英

刘勤英(湖北省沙洋县人民医院湖北沙洋4482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250-01

【摘要】目的目前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首要手术干预途径。宫颈环扎术的顺利进行及并发症的减少,使患者增强治愈疾病的勇气,并尝到做母亲的喜悦和快乐。

【关键词】宫颈环扎术术后护理解决方法

宫颈环扎术常用于矫正妊娠期宫颈机能不全,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保证母婴平安。现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宫颈环扎术29例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施宫颈环扎术患者29例,年龄25~41岁,平均29.8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9例;有难免流产史16例,无难免流产史11例;初次妊娠3例;就诊时间孕周13~25周,平均17.1周,手术在孕13~21周施行,全部采用McDonald法宫颈环扎术;住院时间4~8周,平均4.5周。29例患者手术后妊娠结局:3例因部分羊膜囊已突入宫颈管内分别于孕27周、29周时(即宫颈环扎术后43、49天)发生晚期流产,6例孕35周时早产,16例足月分娩,早产和足月产新生儿均成活,4例失访。

1.2方法  

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分析每例病案,先逐一列出各种护理问题及其频率,将存在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统计,再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集中趋势。

2 结果

29例宫颈环扎术患者手术均完成顺利,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并发症。

3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1存在的问题

(1)盼子心切、习惯性流产的病人对本次手术都比较紧张,对手术既害怕又充满期待,害怕手术有不良影响,而手术又是保胎的唯一途径。

(2)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各不相同,对手术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3)患者对周围的一些人或事非常敏感,家人对孩子的渴求,导致孕妇容易激动、发怒。

(4)术后由于手术比较顺利,担心恐惧心理相对减轻,但对术后并发症及适应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就像定时炸弹,使她们的心理压力仍旧处于紧张状态。

3.2解决方法

(1)在护理领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体制中很重要的环节,可对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干预,使护士能主动应付,以及时减轻和化解患者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心理因素,实现理想的护理目标。

(2)手术前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包括健康、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状况等。随时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定制合理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对手术充分了解,使其对手术充满信心,以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担忧的心理。

(3)充分耐心的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方式和麻醉的方法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让患者懂得如何在手术中进行配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并介绍成功案例。提供清净、通风利于休息的环境,与家属沟通,取得家人的支持,这样可减少来自家庭的压力。

(4)术后取得家属的配合,让家属多关心、安慰患者,不能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养环境,嘱咐患者绝对卧床。

3.3术后并发症

(1)便秘本组有12例发生便秘,术后加强饮食指导和排便训练。因粗纤维膳食是预防和治疗便秘的最好食物,故嘱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但有些粗纤维食物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故应注意适量。每天嘱患者多饮水。早餐时间对患者进行排便训练,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感染也是术后可出现的并发症,也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组感染发生率为42%。术前阴道炎6例,术后发热4例。对术前阴道炎应给予重视护理,予阴道清洗,遵医嘱可使用阴道栓剂。发热患者1天后基本恢复正常,排除感染,但对发热患者要密切注意,以防宫腔感染,故护理时严格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情况,注意血象变化,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4 小结

宫颈环扎术不属复杂的手术,由于在特定的人群身上实施,对其的身心带来不同的反应,尤其是心理负担有时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护士及时有效、知心般的围术期宣教以及耐心细致的围术期护理,不仅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而且有利于今后的生活和健康。宫颈环扎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对整个手术前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个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保胎是否成功,不仅需要医术高明的医生,还要有护士的有效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晓雪.112例住院病人健康教育评价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67.

[2]黄佩贤,张睿,何钻玉,等.宫颈环扎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0):2344.

[3]颜红,丁晓英,李斌.妊娠期宫颈环扎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年05期.

[4]江元,王军,钟惠珍.宫颈环扎术防治流产早产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