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探讨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

罗中平

罗中平(杭州市余杭区运河街道五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110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并且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2009年1月-2010月期间,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医内科门诊,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患者50例,进行中医中药治疗。结果针对本组本组50例患者,治愈3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通过分析,总有效率96.0%。结论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病具有显著的抗炎杀菌,能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从而更加有效防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中药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063-0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通常发病原因不明,通过多年的总结研究发现,常以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为主,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临床上常以调补脾肾兼用清热燥湿立法,以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用药治疗,多获良效。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国内发病率近年似有增加趋势。运用中医中药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本病疗效肯定,无副作用,显示出优势。[2]本文主要研究方向是现将2009年-2010年50例患者治疗情况,对溃结的中医药治疗作一综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25-89岁;病程6个月一1年15例,1-5年22例,5-10年8例,10—26年5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有典型血便、黏液便、腹痛等症状。均采用纤维结肠镜或电子肠镜检查,黏膜活检呈炎性反应,可见溃疡,糜烂、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同时要排除慢性细菌性痢疾等其他疾病。

1.3治疗方法

采用补中益气法为主治疗。方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炒白扁豆、焦白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甘草等。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脾胃虚弱加山药、黄芪、焦三仙等;腹痛明显加当归、白芍药。郁金.木香等;中焦气滞加陈皮。木香、自豆蔻等,脾湿重加藿香;血便甚加白茅根。若血便兼有黏液甚者加自茅根、金银花、败酱草。引以生姜3片、红枣7枚。水煎服,日l剂。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且严格记录相关数据。[3]中药内服和灌肠治疗:中药内服和灌肠治疗结合的目的在于各取其所长,避其不足。中药内服可起到整体调节作用,病灶局部作用稍弱是其不足。灌肠治疗则恰与之相反。马贵同又提出两法结合运用时要对本病分清标本缓急,发作时以治标为主,主以中药灌肠法,辅以内服药,缓解期以治本为主,以巩固疗效。灌肠方用五倍子15g,马齿苋60g,煎汤浓缩至100~150ml,然后加入青黛散3g,或用锡类散、三七粉3g,其对药物的用量需要引起严格的重视,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配药,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

1.4疗效标准[1][2]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血管网清晰,无点状出血及黏膜活检无异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大肠黏膜呈恢复期,仍有黏液.偶有点状出血,黏膜活检炎症反应,可见溃疡;有效: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偶有黏液血便,肠镜检查大肠黏膜见散在少量出血点,黏液少许,局部黏液血管网清晰,黏膜活检可见溃疡,糜烂。偶见隐窝脓肿及少量故在杯状细胞;无效:临床症状及肠镜检查前后对比无明显改善,黏膜活检无明显改善。

2结果

一共50例患者,治愈3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通过分析,总有效率96.0%。对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记录,并且按照数理统计学理论分析其临床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此可见,西医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往往使用激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炎也不能例外,但长期使用激素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非常有效,治愈率高达96%,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运用好中医中药治疗的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3讨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以其临床表现来看,当属中医学腹痛、泄泻、血症等范畴。本病病因当属中焦脾胃阳气虚弱。脾胃居中焦,乃后天生化之源,传输之中枢。主要功能为受纳,主运化和升清,主统血。肠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顺今脾胃阳虚日久,则纳差,后天生化无源,水谷精微无以生,分布精微受损。肠以受纳传化物,水谷精微赖脾胃之阳气输布,今肠失濡养洋溢,致肠道受损;兼之中焦阳气虚弱,致寒湿内生,中焦陴胃之气机升降失常;中焦阳气虚弱,而致脾胃之阳气统血无权。气主血,乃阳之属性;血为阴,周游全身,赖阳气温煦统摄。故本病之腹痛、黏液便,血便等症状是由脾胃之阳气虚弱所致,遵循“治病必求于本”之原则,采用补中益气之法。中药方选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四君子汤平补脾之气为主;配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辅助白术,即可健脾,又可止泻l加砂仁之辛温芳香醒脾,佐四君子汤更促中洲之运化。使上下气机贯通;桔梗乃手太阴肺经引经药,引药上行于华盖。促三焦水道通调,助中焦脾胃阳气恢复,兼入黄芪、焦三仙温补脾胃之阳,陈皮、白豆蔻理气化湿,白茅根凉血止血,则本病诸症可消;红枣温中补虚养血,生姜温胃行气,此二者为中焦脾胃阳虚之基本药,一补一行,动静之道。然本病多为日久正虚,邪滞亦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2]

在治疗中,还应该采取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用药,这种治疗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治疗过程,通过长期的治疗发现,效果非常显著。其治疗过程为,治疗慢性非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口服中药以温补脾肾为主,调节脏腑功能,扶正培元,从而增强肠粘膜的抗病能力。而灌肠方则以苦寒清解之品,直趋病所,其意义在于避免药物被胃消化酶破坏和被肝脏分解,使之直接与病灶相接触。药物浓度较高,从而充分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尤其是对那些脾胃素虚,胃纳不佳者,可避“苦寒败胃”之忌,更显示其优越性。[3]

故治疗本病时,在补益药中须加入大剂量行气之品,同时须嘱患者在治疗前后注意饮食生活调摄,助中焦脾胃阳气在恢复同时促中焦气机升降运行正常,以避免正虚邪恋,而致病情反复。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运用医学理论知识,开拓创新更好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全心全意服务。不断提高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中药的临床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3-103.151-155,166-170.

[2]金磊鹏.全科医师实用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7(09).258-262.

[3]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2010.6(08).1551-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