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艳(武安市第一中学河北武安056300)
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当今社会三大问题。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革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化为自觉行动。而历史学科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环保问题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1.1环保意识由来已久。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观点。战国时期儒家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主张。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认识到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到了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刘禹锡提出了“天人合一”、“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这种观点更确切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已经注意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相协调,这今天想做而没做好的一个内容,对现实社会很有启发意义。
1.2环保教育刻不容缓。讲古代原始人类遗址时,会提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发端于在黄河两岸。她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目睹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代黄河的一些情况。如先秦时期,黄河上游沿岸森林覆盖率达50%,那时的黄河清澈、晶莹,也较温顺。虽然每到夏季来临,暴雨成灾,河水暴涨,淹没一些农舍田庄,但它没有向今天这样暴戾。在古今对比中,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只有保护环境才会受到环境的更多恩宠。这些问题深刻说明了人类与地球共存、共生、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找合理的途径。由此,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尤显重要。
2.学科教学中认识造成环境破坏的几种因素
2.1历史战争的破坏严重。学生因为自身阅历的局限,对历史及环保的认识相对有限,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对环境破坏的因素尤为必要。中国历来饱经战争之苦。《中国历史第四册》基本上讲的是一些战争史,因此我就启发学生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人类战争的危害,一般说来,远比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大。
首先造成人数的过多死亡;再有战争带来的生态灾难,绿色灭绝,生物减少,河流污染,空气恶化,城市萧条,国家破落,所有的设施被洗劫一空。而生态环境的恢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到了现代,由新技术带来的人类灾难更甚。美国对伊拉克的狂轰滥炸,使伊拉克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2.2古代帝王大兴土木。在古代,统治者无节制地奢侈浪费、大兴土木、大肆兼并土地,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古典建筑尽管形式变化万千,然而其主体间架结构的用料,只有木材一种,木材消耗量非常大,森林资源遭到滥砍滥伐。中国历代大兴土木,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2.3政府某些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同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一样,文化的发展,文明成就的取得都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例如古代的屯田,使生产得到发展,军饷有了保证,人民负担减轻,有利于边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但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结论会有不同。大规模的屯田,曾经使长城以北的许多地区和河西走廊沙漠化,使西域的许多绿洲消失。屯田导致森林消失、湖泊萎缩。向学生指出这一国策的消极面,极富有教育意义。
3.学科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的几种途径
3.1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进行环保教育。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主角让给学生,让他们做评论者、评判者,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种对教材的分析,同样是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学生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借鉴,增长智慧。
3.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环保教育。在学习《南北朝文化》的教学中,我出示了现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佛像身上、脸上呈现出灰蒙蒙的景象,这是因为山西是享誉全国的煤都,近几年来随着煤炭外运工程的发展,公路就修建在石窟边上,煤炭对石窟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这就是经济高速发展给古老文化带来的灾难。此外,还有许多人为的破坏,乱写乱画、随意扔垃圾、破坏景观周围环境等等恶劣行为都对石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总之,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社会生活,是当今社会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也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历史教师在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中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