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新二中傅水郎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审美教育昵?
一、选好入口,诱发感情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美感是对客观事物美的反映,是对一定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情感体验。人是有感情的,或是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追求;或是对崇高品质,坚贞节操赞叹不已;或是对悲痛的事物泣不成声:或是对腐朽罪恶的事物怒不可遏……教师应抓住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拨学生心灵的情弦,诱发学生的感情,选好入口是重要的。对于一篇作品要研究一下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吸引学生,最能启开他们的心扉,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门的感情。
比如讲《我的空中楼阁》可先让学生背诵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然后再引导:虽是陋室但在诗人的心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间山间小屋,看看李乐薇笔下的“陋室”又是一番怎样的情趣呢?这样,学生就能在老师的诱导下,对这篇文章产生浓烈的感情。
又如讲李煜的词《虞美人》时,可先让学生跟唱邓丽君唱的《虞美人》,在这哀怨凄绝的音乐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了解李煜和学习《虞美人》的强烈欲望,这对学生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把握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很好的诱导作用。选好入口,或则“执钥匙”开心扉,或则“牵牛鼻"抓住主要矛盾,或则占领“制高点”,燃烧起感情的火焰,或则“打开闸门”倾泻感情的潮水……总之因文而异,各得其妙。
为要诱发感情,教师授课的语言绝不能呆板无力,应该富有感情?声调抑扬顿挫得当,轻重缓急适宜,让字字句句撞击学生的心灵。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从而准备接受作品的艺术美的感染。
教师的语言有时如滔滔激流,直陈感受:有时如春雨霏霏,感人肺腑;有时慷慨激昂,催人猛省:有时轻言细语,沁人心脾……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激情,点燃心灵的火花,全身心地进入作品。
二、铺路搭桥,启发想象
学生具有美的情趣了,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就是认识作品、领略作品艺术美的能力。它是由健全的器官(主要是视听)、正常的智理、文化修养、阅历等因素决定的。教师的责任是在审美对象(即文学作品)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一种审美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审美的通道。为了建立这种审美联系,教师必须铺路搭桥,穿针引线,扫除一些障碍,把学生带进审美情景中。比如作品的时代隔阂问题、生字难词、复杂难懂的旬式等等,教师应予以指点:让学生具备起码的审美条件。另外还要安排好审美活动,创造好审美情景,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在讲台上摆上一束鲜花,创设一个春意融融的氛围,使学生的心境也融入到融融的春意中: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雄浑、苍凉、悠远的曲调定会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遥远的三国时代,走进当年赤壁的硝烟战火之中,瞅见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雄姿。讲清岗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因涉及许多美学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妨先出示一尊“维纳斯”雕像,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雕像的形象美,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再用动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对艺术美的思考中。其他诸如良好的课堂气氛,严肃的课堂纪律,教具的新颖,版书设计的美观等等,都要有周密的考虑。
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除了心境、情境而外,主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首先,要从形象入手。美和形象始终是结合在一道的,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对于叙事性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等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高尔基语),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教师要努力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教《我的空中楼阁》时,可让学生挑出自己最喜爱的比喻句,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用画笔绘出这些图景,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其次,从意境入手。对于诗、词、歌、赋等类作品,教师就应该把学生带到意境中去,启发学生想象。诗词讲究练字、练句、练意,教师就应该把诗作的“难写之意”给以适当地发挥。教师设身处地,把作者苦心经营所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景,来一个“人在画中”、“意在画中”。
比如《山居秋暝》,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展现这样一幅图景:雨后初情,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雾气。山滑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片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面对这样一幅清新秀丽的生活画面,怎不令人憧憬向往呢?学生、教师就一起进了画里,一同沉醉在美感的享受中。
三、向导指路,开发美点
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开发美点应有适当的方法。首先要注重作品的范读。朗读是一个将语言文字摄之于眼,出之于口,入之于耳,了然于心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在阅读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充分调动了视觉和听觉的功能,因而有助于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作者的情感准确生动的传达出来,把文中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的渲染出来,以声音媒介引导学生触摸作者的心灵,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为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情感,老师在范读时要特别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疾徐,语气的强弱虚实,以求字字含情,句句传情。例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借助劝酒吐胸中块垒,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范读时应伴随诗人情感的发展而变化,适当的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诗歌开头以黄河东流不复回起兴,抒写人生易老的感慨,境界阔大,叹意极浓,读时语速应缓慢,语气要厚实饱满,有慷慨生悲的韵味: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因而转悲为欢,呼出“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言壮语,读时节奏可逐渐加快,语气坚定有力、掷地有声,显出豪气十足;诗人“一饮三百杯”,情绪变得异常悲愤,将郁结在胸的不平之气倾泻而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示对豪门贵族的憎恶与鄙弃此处应读得酗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最后诗人胸中块垒吐尽,情绪变得更为激昂,简直狂放到极点,不禁狂歌“五花马,干金裘,呼儿将处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处前三句语速快些,“与尔同销”放缓,再用夸张的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声音要延长,给人以余音缭绕的回响。
当然,老师在范读时,除要注意语音的表现力外,还要注意眼神、表情、手势的辅助作用,更不能忽视音乐在朗读中增强传情、增强感染力得作用。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语言。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进入审美的情景之中。教师范读得好,往往是美育的先导。同时,教师还应当适当组织学生朗读,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让学生直接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
开发美要逐层深入。一篇作品的美如何体现总是具体的,或是立意新颖,或是构思精巧,或是形象动人,或是语言优美等等,这就要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进行具体的赏析和品味。比如讲《荷花淀》,一定要抓住作者将普通人的夫妻情、家庭爱,置于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这个特点,沿着水生嫂等妇女思想的成长线索去开发美点。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四、插种生根,深发美感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美感具有持久性,所以深发美感,巩固成果是重要的?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总是寄托着作者的美学理想,或是对美好纯洁的事物进行追求,或是对英雄人物进行歌颂,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等等。教师应从学生的眼神中捕捉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并使之升华一步。或是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或是引导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拿起手中跃跃欲试的笔,从模仿到创造,写片断,写局部,留下自己学步的脚印,为将来创造“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之花”,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深刻注意到美育这个问题,用美吸引学生,用“美育”的阳光雨露去浇灌、培育学生心中的“美之花”那它们就会开得更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