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III、蛋白C在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抗凝血酶III、蛋白C在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周丽杰

周丽杰(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职工医院检验科124010)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III(AT-III)、蛋白C(PC)的活性变化对血栓性疾病的影响,以期探讨在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及其对照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蛋白C的活性。结果(1)血栓形成性疾病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2)正常孕妇和正常非孕妇比较AT一Ⅲ、蛋白C活性有差异但无显著意义(P<0.05),而妊高征者与正常孕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糖尿病无并发症组AT一Ⅲ、蛋白C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检测AT一Ⅲ、蛋白C在易栓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AT一Ⅲ蛋白C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70-02

AT一Ⅲ是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人体主要的抗凝因子之一,占抗凝血酶活性的64%~70%。多年来,易栓症的突出表现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蛋白C是依赖维生素K合成的蛋白。蛋白C激活后主要作用是使因子V、Ⅷ灭活,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同时抑制因子X结合于血小板膜磷脂。因而蛋白C具有抗凝和促纤溶作用。蛋白C缺乏症患者有血栓形成增加的倾向

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死亡原因之一。1965年,Eegberg在报道一个挪威家族的血栓形成倾向时使用了易栓症一词[1]。此后这一名词被广泛用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均高。在中国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每年血栓性疾病的死亡率为恶性肿瘤的2.5倍。目前,对易栓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什么是易栓症?如何诊断易栓症?如何治疗和预防易栓症?因持续高血凝状态而导致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称为易栓症,也称为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包括致命性或非致命性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脑血栓形成、暂时性脑缺血、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在产科领域,这种血栓前状态可能选择性影响子宫胎盘循环而导致胎盘的微血栓形成。糖尿病的并发症导致视网膜血栓形成等,近年来这些疾病的变化均引起病理学专家的重视,抗凝血酶Ⅲ、蛋白C是血浆中抑制凝血的关键物质,参与保持体内抗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本文分别测定了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糖尿病等患者血浆中的AT一Ⅲ和蛋白C的活性以探讨这些疾病与AT一Ⅲ、蛋白C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2年1月3日—2012年11月30日来我院就医的患者,根据病情对他们同时检测AT一Ⅲ和蛋白C,年龄在31-62岁之间,中位年龄49岁,对照组为来我院健康体检者,排除心脑肝肾病变。

1.2法国产全自动STAGO血凝仪、STAGOAT一Ⅲ和蛋白C试剂及质控品,低速离心机、含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

1.3研究方法均空腹准确采集静脉血1.8ml,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1小时内3000g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测定,测定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的分布进行描述分析,各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X2进行显著性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分析,年龄采用中位数表示。

2结果

2.1血栓组

组别例数AT-Ⅲ%蛋白C%

正常对照组2098.4±10.1101±9.5

血栓形成组2068.9±9.778.9±9.6

结果显示血栓形成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有显著差异P<0.01

2.2妊高症组

组别例数AT一Ⅲ%蛋白C%

正常对照组2098.4±10.1101±9.5

正常孕妇组2089.9±10.295.5±9.2

妊高症组1072.9±9.785.6±9.4

结果显示正常孕妇组与对照组比较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有差异,P<0.05,妊高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孕妇组比较AT一Ⅲ、蛋白C的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糖尿病组

组别例数AT一Ⅲ%蛋白C%

正常对照组2098.4±10.1101±9.5

糖尿病无并发症组2096.9±10.299.8±9.9

糖尿病有并发症组2078.2±11.681.7±9.6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糖尿病有并发症组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明显下降P<0.01。

3讨论

AT一Ⅲ、蛋白C是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人体主要的抗凝因子之一,占抗凝血酶活性的64%~70%。多年来,易栓症的突出表现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尤其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常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造成梗阻部位静脉回流障碍,梗阻远端肢体淤血、浮肿、疼痛、静脉曲张以及皮肤营养障碍等,但很少发生组织坏死。DVT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血栓脱落引起肺梗死,可引起猝死,DVT患者肺梗死的发生率约为30%。并非所有DVT患者均为分子遗传学缺陷所致,据欧美资料显示,大约20%的DVT患者存在有分子遗传学缺陷,而绝大部分DVT是继发性的。例如:外伤、手术、肢体制动等。另一方面,有遗传学缺陷的病人一生中也未必会发生血栓形成,是否发生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以及发生的年龄等,除与AT一Ⅲ、蛋白C缺陷的种类及程度有关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迟者60岁以上,一般40岁左右发病较为常见。易栓症患者血栓形成的部位以静脉系统为主,但亦可发生于动脉系统,特别是凝血机制异常和血小板的活性增高的患者,应定期检测AT一Ⅲ、蛋白C的活性,遇到中年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尤其是有家族史者且AT一Ⅲ、蛋白C的活性减低者。若静脉系统血栓,则以下肢DVT较为常见,但不特异。反复发生的下肢DVT或有家族史者,本病的可能性很大。上肢、肠系膜血管以及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虽低,但对诊断易栓症特异性较高,一旦发现即应怀疑本病。

妊高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能圆满解释。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妊高征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血管细胞因子的合成障碍有关[2]。血管内皮损伤,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胎盘缺血、缺氧,绒毛变性坏死,释放促凝血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妊高征发生、发展的一系列病理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晚孕组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P<0.05),而在妊高征组继续下降,这是由于妊高征孕妇体内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导致大量凝血酶生成,消耗大量AT—III、蛋白C引起;另外,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受损,也使AT—III、蛋白C生成障碍,进一步降低AT~III、蛋白C的活性。由此可见,妊高征患者血液抗凝功能的明显减退,加重了其血栓形成倾向。

AT一Ⅲ、蛋白C与糖尿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患者往往存在血栓与止血功能的改变。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由于血管损伤较轻,且无心、脑、肾及视网膜病变而表现为AT皮细胞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使凝血酶大量生成,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AT一Ⅲ、蛋白C,使其水平显著降低[3],综上所述,AT一Ⅲ、蛋白C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在生理条件下,与肝素结合后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并使凝血因子Ⅱa、Ⅶ、Ⅳa、Va灭活。在病理条件下,血浆AT一Ⅲ、蛋白C的缺乏可导致血栓的形成AT—III、蛋白C活性的检测可用于评估受检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易栓症的检验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203.

[2]赵永强.对获得性易栓症的认识现代医生20070809.

[3]韩选茂.凝血因子与静脉血栓栓塞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