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急诊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提高急诊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

王碧红

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甘肃临夏731100

【摘要】目的:研究前瞻性护理人员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急诊科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护理总有效率为98.0%(49/50),高于对照组的84.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人员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前瞻性护理人员管理模式;急诊内科;护理管理

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一般较危及,要想挽救患者的生命,急诊的工作人员需要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及很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护理管理极为重要。前瞻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的临床工作经验及心得,对疾病的护理进行预见性的管理。文章探讨前瞻性护理人员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各类急诊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心力衰竭15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急性腹痛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休克4例。试验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0—70岁;心力衰竭14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急性腹痛5例,休克5例,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方正书宋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内科护理管理工作模式:护理人员接诊后快速给予吸氧、心电图监护等基础干预措施,完善分诊治疗前各项准备工作。

1.2.2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模式:(1)急诊接诊阶段护理:接诊后3min内完成响应,安排救护车辆出发,救护车辆行驶期间由护理人员与患者发病现场陪护人员或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在电话中仔细询问患者目前体征状态、病情特征、病程及患者病史、药物过敏史等相关信息并记录。叮嘱其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直至救护车到达;(2)急诊转运阶段护理: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初步判断病情用急救类药物进行治疗,完善心电图监护及吸氧常规救治措施;若患者疼痛剧烈难以耐受,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缓解疼痛,若仍然无效则用吗啡进行镇静止痛处理。有心脏骤停表现的患者需立即实施心脏胸外按压复苏干预。转运期间护理人员需严格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密切监视心电图,及时发现Q波段以及T波段异常改变。除此以外,需安排专门护理人员负责安慰患者家属情绪,客观简单说明患者的目前状态,缓解患者家属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3)院内转运阶段护理:患者经急诊收治入院后需配合相关仪器设备对其症状进行全方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院内转院时需使用的治疗设备以及药物,同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向意识清醒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以提高其配合度与依从性。转运环节中,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电话告知科室护理人员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初步判断结果以及现场采取救治措施进行报告,方便科室为接诊后的急救护理做好准备工作。转运时对患者的移动与搬运尽量轻柔,担架转运时需要尽量减少摇晃,以免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指导,帮助其树立信心与勇气。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留置导管以及静脉静脉滴注针头等是否发生脱落,并及时处理;(4)急诊室内阶段护理:患者经急诊救治后进入急诊病房,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在病床上保持合理体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对意识清醒的患者仔细询问其主观感受,对病情突发性严重的患者需实施抢救干预。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基础治疗需由急诊护理人员及时告知接诊护理人员,以便对后续临床治疗与护理进行合理安排。

1.3观察指标及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及急诊护理效果。急诊护理效果评价标准:显效:经急救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满意;有效,经急救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控制或改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基本满意;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评定标准

护理满意情况用科室自拟调查问卷评价,评分区间为0—0分:以0—5分为不满意,以6—8分为基本满意,以9—1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耗时

观察组患者急救耗时为(71.2±8.6)min,对照组患者急救耗时为(153.3±9.8)min。观察组急救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满意情况

观察组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急救护理显效3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49例为98.0%,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42例为8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通过持续性、动态性护理质量检查的方式,以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作为引导,不断解决问题,以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护理工作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对综合理论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患者实施预见性质量管理,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并优化护理策略的重要手段,将其应用于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能够起到有效规避治疗风险、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执行力为基本前提,在持续性风险监测的条件下展开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人性化以及高效性的特点,已成为医疗护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急诊内科收治的患者疾病分类众多、病情复杂、抢救时间短,因此对急诊内科收治后治疗与护理手段的配合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由于抢救患者的时间非常宝贵,缩短接诊反应时间是急诊内科护理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急救耗时短于对照组,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急诊内科护理人员可在接诊收治入院的各个环节中对护理人员、护理内容进行前瞻性、预见性的安排与配置,使护理模式更加倾向于主动性,有预见性的识别护理期间的各种问题并提前做好规划工作,使急诊内科收治的患者所享受到的护理服务更具科学性、专业性,同时也有效缩短了急诊救治的反应时间,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滕遂川。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7(8):73-74,77.

[2]马淑贤,韩明华,刘桂峰等。前瞻性护理在急腹症分诊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41(21):2559-2560.

[3]高咏萱。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65-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