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艳(双辽第四小学吉林双辽136400)
【摘要】背诵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背诵;能力;主体
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背”也是一种技能。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其理由如下:
1.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一个人会不会背,背后记住的东西的多与少,就是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鲁迅先生就是因为读得多,记得牢,才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背诵能力,此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2.背诵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篇文章教师讲得再好,分析得再透,还是别人的见解,学生也只能支离破碎地领会。让学生自由地、多次地诵读课文,便于整体感知和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那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背诵呢?
2.1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背诵,让他们自己浸润在文章中感悟和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愤不启,不诽不发”,在产生疑问后,再作讲解,效果往往很好。这种方法适合于比较浅显的文章和小学中高年级。
2.2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背诵。教师先讲一下,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要点。特别是古代的诗文,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明确朗读的停顿,疏通大意,体会主要感情,这样易于学生记诵。
2.3教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和有关知识。如古典诗词格律常识,快速记忆的方法等。还可以鼓励学生给诗配画,加深学生的记忆。
2.4开展活动,激励记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背诵的趣味性,还可以充分开展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背诵。例如:每一节语文课前,按学号安排一名学生给大家背一首诗;集中搞一次比赛;搞一次辩论赛或演讲,学生必然会去记取大量相关的内容。
3.背诵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于各个年级都提出了背诵的具体要求,从质量到数量甚至到篇章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可见,背诵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学校自编了学生阅读与积累校本教材,供学生阅读背诵。通过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说起话来常常妙语连珠;作起文来,经常有生花妙笔!背诵既能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又能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背诵,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