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框架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智慧城市框架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张仪

广州市花都区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智慧城市框架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平台的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

0引言

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改变,并构建起合适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基于此,本文就智慧城市框架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进行了研究,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服务引擎为技术支撑,构建基础应用平台,实现资源、服务平台跨界融合,旨在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资源管理现状,在已有数字工程和公共资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项目建设标准,结合最新的云计算技术架构体系,构建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资源管控和传输调配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互联的资源应用新格局。

1.1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1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时代与行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知识经济与智慧经济的区别在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知识经济是基于大数据经济的挖掘,智慧经济则能够进行自动的感知,这是传统经济所不具备的。

1.1.2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图书馆个人与单位用户的需求

个人读者要求的是随时随地享受到全新的阅读体验;企业用户想要得到的是科研生产数据支撑、情报信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链等。这些刚性需求现有的服务平台和设备无法满足,而恰恰要通过“泛在、全时、个性化”的智慧图书馆来解决。

1.1.3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图书馆自身业务发展的急迫需求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数字化设备都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任何知识,这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美好愿景。当前的图书馆资源仅能简单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离深入调查和真正理解公众需求还有差距。读者需求的发展与变化没有得到即时的积极的响应。在基本满足普通大众化的需求时,不能兼顾到个性小众化的需求。公共图书馆要更好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更好地实现文化服务民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都需要尽快建设智慧图书馆平台。

1.1.4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是终身教育的需求

目前全世界都在流行的大型在线教育平台MOOC,需要一个落地的基础。以智慧图书馆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一落地基础的职能,通过屏幕终端、移动终端把这部分资源送到家庭、送到桌面,支持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群体对知识的追求,促进公众创新及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形成以智慧图书馆为代表的社会教育体系与以学校为主体的学历教育体系基本架构,完善城市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1.2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首先,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推动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要求全面实现文化惠民;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要求提供更多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新媒体新科技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了新空间。

其次,图书馆自身具备了建设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基础条件。

2智慧城市框架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

2.1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框架设计

总体来说,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主要是面向平台方的智慧管控和面向市民的智慧服务。

2.1.1框架设计思路

面向管理者,能否提供全馆整体运行状态监控、关键指标数据呈现、读者服务情况监控与统计、全馆资源利用分析,以便管理者在资源调配方面进行智能决策;面向系统管理人员,能否提供所有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监控、网络运行状态监控、资源流动利用监控,能否实现全馆屏幕统一控制;面向读者,能否满足多形态终端应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能否实现多渠道信息推送:网站、手机图书馆、社交网络、微信图书馆、微博图书馆、公共文化屏媒;能否提供多空间立体服务:实体馆、数字体验区、总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服务车等流动阵地。

2.1.2框架设计内容

结合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在技术上引入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总体指导;在顶层设计中全面规划信息化基础设施架构,包含信息通信网络架构、数据中心架构和安全架构;进行全面的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包括业务功能架构(我们需要哪些系统、哪些功能,解决哪个业务线的问题)、系统划分架构(不同的业务部门需要使用哪些信息系统,哪些是馆方应用、哪些是读者应用)、数据流架构(整体数据流通设计)和集成架构(多系统整合集成设计);设计包括信息开放平台设计、云计算平台设计和服务支持平台设计的面向读者的应用以及面向不同人群、不同终端、不同渠道的多形态的终端应用。服务对象有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公共场所、高新产业、市民学习等,服务方式包括传统阵地服务、互联网、移动互联、流动设施、广播电视网络等。

2.1.3框架设计核心信息系统

从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架构的角度,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底层的统一的开放的基础管理平台,要通过这个平台形成图书馆信息资源汇聚中心和标准化对外接口,确保图书馆核心数据资产的可控性。

2.2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施路径

2.2.1智慧社区系统

(1)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服务

从长远来讲,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终端的触角必须深入到各个公共区域,这是形成智慧服务网络的必要途径。

(2)智慧移动互联媒体阵地互动大屏

本系统是以大屏为服务载体,移动客户端为服务方式,后台系统作为资源与服务支撑的新型资源发布系统。通过此平台,图书馆可以将目前已有的资源、服务通过大屏延伸到读者流量密集区域,实现图文信息的定向推送,图书、报纸、期刊等电子资源内容的发布。读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以大屏为载体,方便地获取智慧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

户外媒体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传播介质,具有流动性、强制性、针对性、实效性等特点。展示内容除了广告还包括专题、专栏、综艺、动画、广播剧、电视剧等,正在逐渐成为建设城市区域公共文化阵地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借助户外媒体特殊载体和新技术、新材料的特点,将户外多媒体进行升级改造,设计发布一些个性化的公共文化节目,打造为城市区域公共文化的一大阵地,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表现形式的创新。户外媒体千篇一律的色彩和设计已经造成了普通民众的视觉疲劳,如何结合当地的建筑风格、民众的生活习惯进行表现形式的创新,是决定该表现形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其次,表现内容的创新。受发布空间和地点的限制,传达的信息量有限,强制性差,很难引起受众的主动关注,因此在公共文化界面的诉求上应该有的放矢,有简有繁。有的只能用大字标语强化品牌,有的则可以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详细阐述加深理解。这需要深刻理解公共文化的特性,深入揣摩民众的接受心态。

最后,媒体运用的创新。不同的户外媒体有不同的表现风格和特点,应该创造性地加以利用,整合各种媒体的优势。户外媒体的设置地点、间隔密度、大小比例,要考虑到城市的周围环境和行人密度,使人感觉到温馨和舒适,起到美化和装点城市的作用。

2.2.2智慧经济系统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组织,之前服务经济、与企业挂钩相对较少。尽管图书馆有文化载体上的优势,有社区服务上的优势,有新媒体网络传播上的优势,但是在大数据知识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因而可以积极与全国高校进行战略合作。

作为智慧城市及智慧经济的建设基础,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通过智慧情报分析系统可以对海量的网络数据进行文本挖掘、语义分析,为不同的产业情报领域提供全面监测、信息跟踪、情报分析、推送简报、情报门户等全息情报管理信息服务。

建设智慧图书馆个性示范点,可以更多地为高新企业提供服务。高新企业需要最新的第一手资料,需要来自于高校研究的最新动态,促进他们的生产与研发,因此为帮助高新企业进行资产型的保护提供知识服务是相当重要的。

2.2.3智慧学习系统

网络课程教育以其不受时空限制、交互性好、优质资源多、使用便捷等优势,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而且成为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发端于美国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迅速崛起,在全球引起了一股教改潮流,标志着在线教育时代的到来,2012年也被称为慕课元年。在这一年里,Edx、Coursera、Udecity、Udemy、可汗学院等在线教育平台迅速汇聚了一批名校的网络课程,并向全球的用户提供服务,全球掀起了建设网络课程、开展在线教学的狂潮。2013年3月清华大学宣布加入Edx项目,并制定了明确的网络课程上线计划,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该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系统按照学习型社会全民终身学习的要求,以提升全民学习持久性和全面性为重点,通过文本、音视频、动画、数字模拟和讲座培训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学习资源库群,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群体的多样化学习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智慧城市的打造,信息技术发展的越为迅猛,图书馆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转变如今的形势,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和创新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从而促进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丽.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2]蒋倩.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J].公共图书馆.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