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钧(辽宁省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辽宁大连116021)
【中图分类号】R76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161-01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可由鼻部及全身疾病引起。明确鼻出血的部位和选用合适的手段使之快速、有效地止血是治疗鼻出血的基本原则。鼻腔填塞是传统治疗鼻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由于鼻腔的解剖结构复杂。传统的填塞止血法常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易导致失败,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且鼻腔反复填塞后常会造成鼻腔粘膜形成创面,易导致鼻腔粘连[1]。近年来,我们采用鼻内镜下单极吸引电凝治疗鼻出血63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2年9月-2013年3月耳鼻喉科收治的鼻出血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18-83岁;均为单侧出血,其中右侧35例,左侧28例。其中鼻中隔偏曲12例、伴高血压病29例、伴糖尿病10例、伴慢性支气管炎5例。
1.2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坐卧位,准备好棉片(1丁卡因10ml,0.1肾上腺素1m1),有鼻腔填塞物者取出鼻腔填塞,没有填塞物者直接放棉片2~3次,每次5min,充分收缩黏膜,特别是中鼻甲及下鼻甲。在鼻内镜下用吸引器仔细寻找出血点。大多可发现血管瘤样小突起,用吸引器触之会出现喷射状动脉出血。找到出血点后用带吸引器单极电凝止血,电凝一般调整到25w左右,电凝时间不超过3S,电凝到黏膜发白为止,然后用涂有红霉素眼膏明胶海绵作创面保护,而不用其他填塞物,患者无明显不适,也不用抗生素。对出血来自嗅裂伴鼻中隔明显偏曲,微填塞无效需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后电凝止血。对不能找到明确出血点,且可排除筛前动脉出血,可行蝶腭动脉电凝术。高血压患者请内科控制血压,防止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疗效评价标准:以治疗后3个月内未再发生治疗侧鼻出血作为治愈标准[2]。
2结果
63例患者均安全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8例1次止血成功,5例术后24h鼻腔再出血行第2次自制吸引器联合单极电凝止血治疗成功。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d、止血药34d。平均住院3.5d,随访半年。均无再次鼻出血。
3讨论
鼻出血(Epistaxis)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出血多为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鼻出血可导致贫血。
鼻出血易发部位多在:①下鼻道穹隆顶部,吴氏静脉丛;②嗅裂鼻中隔部;③中鼻道后部。常规采用凡士林纱条和纱球行前后鼻孔填塞止血,填塞往往带有盲目性。尤其是嗅裂鼻中隔部位的鼻出血,行前后鼻道填塞不能达到压迫出血点止血的目的,反而加重了鼻腔粘膜挫擦的副损伤,持续反复填塞加重了鼻腔粘膜损伤、糜烂、水肿、感染的几率,因不能精确填压出血点,再次出血的机率也高[3]。
随着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为鼻出血的检查治疗提供了先进和准确的技术手段。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具有视野清晰、多角度直视,可以检查鼻腔及鼻咽部各个角落,带吸引器电凝可同时进行清洁术野及止血治疗,适用一人操作,止血准确、迅速,效果良好,创伤小,术后不需行鼻腔填塞,患者痛苦少,恢复快。对出血部位不明者,如排除筛前动脉来源的出血,可直接电凝蝶腭动脉,此方法目前深受到国外学者推崇[4]。
我们通过63例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带吸引器电凝止血治疗,体会手术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①充分鼻腔黏膜麻醉,避免电凝止血时患者疼痛而不配合治疗;②充分黏膜收缩以便于寻找出血点;③调整好输出功率;④注意观察患者视力变化;⑤治疗时避免在鼻中隔相对应双侧电凝,防止鼻中隔穿孔;⑥下鼻道出血点视野不佳时可以向内翻、骨折下鼻甲,在45号镜下操作,视野更佳;⑦对出血汹涌者,可根据血管走行,先稍离开出血点电凝血管近心端,待出血减少后再电凝出血点;⑧操作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防止损伤正常黏膜;⑨术中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本研究显示,采用采用鼻内镜下单极吸引电凝治疗鼻出血63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故该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雷芳.鼻内镜下单极电凝法在顽固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11:74.
[2]赵波.带吸引器单极电凝治疗鼻出血120例体会.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2:97.
[3]任海燕.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鼻出血.中国卫生产业.2012.4.:4:93.
[4]卿箭.鼻内镜下吸引器联合单极电凝治疗鼻顶、鼻中后部出血.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3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