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例青少年精神病个性特征、遗传史与发病关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238例青少年精神病个性特征、遗传史与发病关系分析

孙海燕

孙海燕(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226005)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性特征、遗传史对生活负性事件因素及发病之间关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01月0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出院的238例,年龄在14-18岁的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调查表,对他们进行个性特征、遗传史对生活负性事件发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其个性特征有重要的关系,个性中以内向型(内向孤僻)性格的患精神分裂症率的比例较高(X2=23.26,差异非常显著P<0.01)。平时性格外向(急躁倔强)的患情感性精神病的比例较高(X2=19.13,差异非常显著P<0.01)。有无遗传史对生活事件的诱因所造成负性刺激反应不同:有遗传史的患者对生活负性事件刺激更不能接受(X2=5.43,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青少年其个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有遗传史的青少年,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更易诱发各种精神疾病,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精神疾病个性特征负性生活事件遗传史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135-02

近年来,临床发现青少年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1],其原因除生物学因素外,其个性特征、遗传因素是诱发患病的重要因素。为探讨青少年个性特征和遗传因素与精神病发生的关系,笔者对2009年01月0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出院的我院14-18岁的238例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238例,其中男性113人、女性125人;年龄:14-18岁,平均16.5±1.5岁;文化程度:小学16例、初中108例、高中39例、其他75例;职业:学生156例、工人9例、无业47例、其他26例平时成绩:优秀3例、良好33例、一般123例、差79例;

病前性格:急躁倔强36例、合群10例、孤僻少语192例;有无遗传史:父母三代内有遗传病史共33例。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213例,双相情感精神障碍14例,其他:11例。

2方法

笔者把2009年01-01至2011年10-31日出院的我院14-18岁的238例青少年精神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用自制的表格对所需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个人史、社会适应、性格特点、家族史、遗传史、入院时主诉、总病程、诊断、住院有无诱因、住院次数等进行检索。用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汇总。

表1病前性格和疾病关系分析表

3分析

3.1病前性格和所患疾病的关系由表1可见:病前性格和所患精神病类型有密切关系,病前性格内向者患精神分裂症率的比例较高(X2=23.26,差异非常显著P<0.01)。平时性格外向者患情感性精神病的比例较高(X2=19.13,差异非常显著P<0.01)。

3.2有无遗传史对生活事件的诱因所造成负性刺激反应不同由表2可见:有遗传史的患者对生活负性事件刺激更不能接受(X2=5.43,差异非常显著P<0.01)。

4讨论

4.1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集中体现在性格特点上,它虽不能与精神分裂症等量齐观,但性格特点与发病有肯定关系[2]。从表1中可以看出:238例青少年患者中性格内向的有192例,其中患精神分裂症的就有180例,占93.8%。因此,对于平时性格内向的青少年学生,学校、家长要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摆正望子成龙的主观愿望与正确引导的关系,要求学生家长及学校老师了解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的不成熟性和不趋稳定性。对于性格急躁固执的学生,平时应多观察、了解他们的思想,对生活的态度,减少对他们的刺激,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4.2竞争的社会要求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目前青少年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尤其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中被老师批评、与同学争吵、父母关系不好、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竞争等,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愈来愈严重[3]。烦躁、压抑、苦闷的心情无法摆脱,如不及时调适可能导致精神障碍。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升学方面是青少年很大的压力来源[4]。

4.3目前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精神卫生保健工作,以增加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那些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应急反应与生活事件刺激量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影响较大[5]。对他们造成心理影响的生活负性事件主要是:被老师批评、与同学争吵、父母关系不好、学习压力大等。学校和家长应减少这类负性刺激,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时对其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将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消除和预防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偏差,出现问题及早就医或药物治疗,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为祖国造就新一代心理健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10月10日.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国疾病防御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4.10.10.中国精神卫生网,21健康网.

[2]沈渔屯等精神病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2-322.

[3]周东明,谭红专,李硕欣.726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2):144-146.

[4]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M],心理科学,2000,23(2):156-159.

[5]刘贤臣等心理因素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兵力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