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探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斜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根据对比统计数据得出,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4.74%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结论: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斜视;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效果
小儿斜视属于眼外肌疾病,指双眼无法同时注视目标。临床上可分为麻痹性斜视和共生性斜视两种,前者指眼球运动受限,即可因先天所致,也可因外伤或全身性疾病所致,后者指眼球运动正常,且左眼和右眼的斜视度一致。斜视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且大部分患者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1]。斜视会让患儿丧失立体视觉,导致弱视,除此之外影响患儿面容美观。临床治疗小儿斜视常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但研究发现,此方法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本研究选取76例小儿斜视患儿,分组后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案并对比其疗效,实验进行顺利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斜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在2-10岁,平均年龄为(6.6±2.1)岁,研究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在3-10岁,平均年龄为(6.9±2.2)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数据间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中的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下斜视或内/外斜视,结合临床症状及双眼视功能、屈光、眼位及斜视角的测定确诊,符合《儿童少年斜视的诊断及疗效评价WS/T200-2001》中关于小儿斜视的诊断标准,在进行实验之前,均已取得患儿家属的同意并在具体的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方法
给予研究组患儿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给予全麻,麻醉满意后,在患儿眼睛颞象限平行于角膜缘的位置行3cm的手术切口,手术切口沿眼球经膜、结膜以及肌腱膜直达巩膜,以患儿的下直肌和眼外之间的涡状静脉为基准,将患儿下斜肌勾出,采用套圈缝合的方式缝合后,并剪断,在距离下直肌止端6mm处对下直肌行套圈缝合,在距离止点的5mm处将其剪断,缩短下直肌,缝合断端[2]。对照组患儿仅给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方法同研究组。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后,待患儿出院时,进行疗效评估,治愈:患儿水平斜视低于15°,患眼可上/下转25°;基本治愈:患儿水平斜视低于15°~20°,患眼可上/下转25°;无效:患儿水平斜视高于20°,患眼可向上/下转25°。
1.4统计学分析
将所获得的全部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处理完成后,使用x±s表示所有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中的意义使用P<0.05表示。
2结果
根据对比试验数据显示,对照组患儿中治愈的11例、基本治愈的19例、无效的8例,总有效率为78.95%;而研究组患儿中治愈的23例、基本治愈的13例、无效的2例,总有效率为94.74%。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4.74%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
3讨论
小儿斜视的产生并不是由于患者的晶状体或者视网膜等组织出现问题,而是多因外伤、遗传、眼肌力不平衡以及眼内直肌的张力减弱所致。正常情况下,人类的眼球分别由6条眼外肌控制,使眼球运动,这6条眼外肌包括4条直肌和2条斜肌。4条直肌中,内外直肌的作用是支配眼球进行水平方向的运动,上下直肌的作用是支配眼球做垂直运动外,还支配着眼球的内外旋转,使眼球能对各个方位进行定向注视,而斜肌的作用于上下直肌的作用相同。在复杂的影响因素下,导致患儿眼位不正。正常儿童在注视物体时,物体的影影像是落于视网膜的中心凹上,而斜视患儿在注视物体时,物体的影像则落在中心凹外的位置,视物就会有复视现象发生,由于一眼影像受限,失去双眼的单一视觉功能和立体感,有的甚至会导致患儿视力发育不良,造成弱视[3]。
针对小儿斜视,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非手术治疗主要通过正位视训练、戴眼镜、戴眼罩遮盖促进患儿两眼视力发育,矫正偏斜眼位。但治疗周期长,需要患儿的高度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疗效。手术治疗是能迅速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相关研究表明,斜视治疗的年纪越小,效果越理想,对患儿建立双眼视功能的效果更显著,一般在患儿2-7岁为最佳治疗时间。由于大部分患儿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因此,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效果更理想。有关研究表明[4],若患儿下斜肌功能亢进越严重,采用下斜肌切断术的效果越明显。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改良后的下斜肌切断术,避免了传统下斜肌切除术钩取下斜肌时的盲目性,传统方法是将患儿的巩膜暴露后,使用镊子提起靠近穹隆部的切口缘,而另一边将短小的斜视钩沿着巩膜向下划,当钩尖顶住眼眶壁后向外翻转,因此在沟取下斜肌存在一定盲目性,易导致眼内出血。而改良后的下斜肌切断术是将肌筋膜与tenon囊分离,然后打开筋膜,直视下沟取下斜肌,从而保护了tenon囊和周围的血管组织,降低了出血和眶脂脱落的情况。同时,在本研究中,医师将手术切口有所延长,增强了手术的可靠性,防止切口撕裂,手术切口在结膜囊内,即使延长了手术切口也不会给患儿带来美容缺陷,与传统手术切口相比,该手术的手术切口长了2mm。本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患儿比较,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更高,可有效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卢跃兵,孙先桃,孙爽.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缩短术治疗小儿斜视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7,35(1):22-23.
[2]肖志刚.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7,25(2):154-156.
[3]李仁达,张鹏.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9):61-62.
[4]栾丽娟,刘其生,邓冬英.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缩短术治疗小儿斜视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