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分析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

才让措

才让措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儿科;青海813000)

【摘要】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接受的6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的是常规护理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护理后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康复治疗前后的GMFM评分,数据分析得知,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高,对比结果差异明显。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指导方式,优势明显,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值得实施和应用。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优势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3-0060-01

脑性瘫痪是一种从受孕开始到婴儿时期发生的一种非进行性脑发育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姿势异常以及运动障碍等,脑瘫患儿明显的特征就是运动功能的障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出现残疾,给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家庭参与治疗对于强化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分析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选择6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的是常规护理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护理后对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6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的是常规护理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护理后对结果分析。

对照组:男和女分别是20例和14例,年龄范围在1-6岁,均数(3.6±0.5)岁。

观察组:男女分别是18例和16例,年龄范围在1-6岁之间,年龄中位数3.5±0.5岁,

综上所有资料可知,两组患者资料可以分析和研究,差异不明显(p>0.05),排除精神障碍和其他并发症的患者。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进行的是常规性的护理方式,严格按照护理流程要求进行。观察组实施的是家庭康复护理方式,如下:

(1)家庭指导

进行功能性的锻炼,每次半小时,3岁以下患儿每日锻炼一次,3岁以上每日断粮两次。结合患儿的症状给予对应的脑电反射治疗、作业治疗和低频电治疗等。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指导,便于家属进行规范化的护理。

(2)首次康复护理

对于患儿家属需要进行的是心理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不断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此外对康复情况进行指导,每日对情绪变化观察,记录下功能具体情况。此外需要每日向家长报告训练的具体情况,及时布置任务,便于恢复。阶段性的康复护理指导也是重点,可以实施的是康复评估、翻身训练等,在整个过程中按照发育流程要求进行。在整个过程中适当的观察和鼓励等能最大程度改善综合评分。

1.3效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治疗前后的GMFM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录入统计学软件,采用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GMFM评分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康复治疗前后的GMFM评分,数据分析得知,康复治疗前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高,对比结果差异明显,如表一:

3.讨论

脑性瘫痪是当前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患儿残疾的重要原因,当前没有明确的药物进行治疗,多是进行的康复护理指导[1]。

家庭的康复护理指导方式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接触的过程中,家属需要开展的是家庭护理模式,根据发育特点和具体情况开展训练指导,和患者的个体康复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护理指导。合理化的安慰和护理帮助后可以促进患者恢复,提升认知能力。

余浪[2]等报道中可知,施护前,两组患儿的CMFM值、ADL值比较接近,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施护后,观察组两项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评分高,和其他文献报道对比,可行性突出。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康复治疗前后的GMFM评分,数据分析得知,康复治疗前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高,对比结果差异明显。说明对于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方式,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在小儿脑性瘫痪护理中有重要的作用,能最大程度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庆梅.研究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2):250-251.

[2]余浪.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