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司法警察医院贵州贵阳550007)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对慢性疼痛患者负性情绪及失眠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110例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5例。常规组不接受心理干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SAS)、抑郁(SDS)、失眠情况。结果:在SAS评分、SDS评分方面,干预前常规组和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睡时间、夜间苏醒、睡眠时间、白天思睡等失眠各维度得分方面,干预前常规组和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均要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应用在慢性疼痛患者中,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慢性疼痛;负性情绪;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166-02
慢性疼痛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表现在患者的情绪和睡眠方面,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和失眠现象,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针对慢性疼痛患者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和失眠问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干预。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到的110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疼痛患者110例视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5例和实验组55例。常规组: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6.78±3.25)岁;平均病程(5.12±0.38)年。实验组: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52±3.19)岁;平均病程(5.08±0.41)年。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即根据慢性疼痛的情况给予常规药物止疼,主要通过药物的使用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1)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慢性疼痛的产生机制、原因、影响等形成正确的认识,纠正患者的认识偏差,减少因偏差产生的负性情绪。(2)加强个别辅导,要求摸清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睡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训练,用于提升心理干预的系统性,减少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3)获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实施支持性心理治疗,让患者感受到社会、家人的关心,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促进患者入睡。(4)采取放松疗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想要入睡时播放舒缓的音乐辅助入睡。上述心理干预每周进行2次,每次时间30min,持续干预2个月。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2]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评价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心理,分数在25~100分范围内,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轻。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2]测定干预前后的失眠情况,选取入睡时间、夜间苏醒、睡眠时间、白天思睡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值0~3分,分数越高表示失眠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的比较
干预前,常规组和实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的比较(x-±s,分)
2.2两组干预前后失眠情况的对比
干预前,常规组和实验组的入睡时间、夜间苏醒、睡眠时间、白天思睡评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入睡时间、夜间苏醒、睡眠时间、白天思睡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2所示。
3.讨论
慢性疼痛患者产生负性情绪比较常见,这与疼痛的持续存在和长时间无法解决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多数慢性疼痛患者又伴随失眠问题,睡眠质量严重下降[3]。负性情绪和睡眠的存在,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其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慢性疼痛患者负性情绪和失眠的干预中,传统干预方法往往是采用药物进行干预,指导患者服用止疼药物,配合相应的健康教育,尽管可以起到一定的止疼效果,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失眠状况,但是效果通常不是非常的理想[4]。
心理干预针对的是慢性疼痛患者负性情绪和失眠问题,从心理层面出发予以解决。负性情绪是一种不良心理的典型表现,而不良心理又容易影响睡眠,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心理干预的实施要求在药物止疼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心理干预方法,如放松疗法、情志转移法、心理训练法、家庭/社会心理支持法等,该调解患者的情绪,逐渐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得患者能够更多地看到积极的一面,同时通过睡眠管理给患者更多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以此减轻失眠症状,提高睡眠的质量[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干预后的SA评分、SDS评分和各失眠维度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充分说明了心理干预的有效性,是改善慢性疼痛患者负性情绪和睡眠问题的理想手段。
综上所述,慢性疼痛患者负性情绪和失眠问题的干预中,实施心理干预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乐之,姚树桥.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19(4):319-321.
[2]许惠玲.心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负性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N].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123-125.
[3]陈海勤,徐美英,施星芬.综合心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27(7):487-489.
[4]赵阳,冯晨秋,娄凤兰.社区老年慢性疼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3):224-227.
[5]王婷婷,李敏.正念认知疗法干预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6,42(12):1392-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