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损肝络”理论的认识及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毒损肝络”理论的认识及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运用

张景洲刘铁军

张景洲刘铁军(通讯作者)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41-0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以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性疾病,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十分相似,但患者均无过量饮酒史,其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与之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毒损肝络”假说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生孟捷最先提出来的[2],之后诸多医家将此理论运用至慢性乙型肝炎毒、脂肪性肝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较多疾病领域,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络病学”理论不断进行传承及发展,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认识到“毒损肝络”理论对于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亦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一、对“毒邪”的初步认识

古今医家对于毒论述已经非常详尽,如《说文解字》有“毒,厚也,害人之草”的释义。中医学最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就有“寒毒”、“热毒”、“湿毒”、“燥毒”的记载。可以说对毒的认识早已涉及到病因、病机、诊断等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刺法论篇》又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我们对肝病毒邪理论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导致肝病的毒邪即导致肝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有以下几种:①药物之毒,包括西药的毒、副作用及中药本身的毒性,及中药使用不当,具体指某些药物因应用不当所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如忽略西药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包括水杨酸制剂、克林霉素、磷霉素钠、红霉素等,其应用后造成一定程度的肝损害,还有由于辨证失误导致偏寒、偏热之中药使用不当,或者峻下、补益等中药应用太过等所造成的肝脏机能受损;②指发病之因,即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因素,饮食不节制(如过量饮酒或者过量食用高热量食物等)、及病毒、细菌等致病物质侵入人体等,本病即为嗜食肥甘厚味所导致。

二、对于“络脉与肝络”之间关系的认识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包括大络、孙络、浮络等。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的功能。而络脉的分布广泛,遍布周身内外,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络脉是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单位,其沟通人体五脏六腑,联络四肢百骸,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是气血通道与网络。经脉之气在经络弥散而发挥温煦充养、防御卫表,固护肌肤、传达信息的功能;血液在血络渗灌而发挥气血供给、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的作用。肝络为络脉的一部分。它既有络脉的基本属性,又具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性。“肝藏血,主疏泄”,为人体气血汇聚之处,其符合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是肝细胞和血液间进行充分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3]。从形态与功能上说,肝血窦相当于肝络,既藏营血,又行营气,发挥着调节气血、互渗津血、交通阴阳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时,肝失疏泄与其所导致的机体气、血、津、液不能正常代谢,成恶性循环,最终毒滞肝络,加重气、血、津、液的代谢异常,促进病情的进一步发生、发展,肝络不畅是毒损肝络的病理基础。

本病是由于嗜食肥甘厚味,饮食内伤,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水湿内停,痰瘀内生,痰湿、血瘀互结于肝脉,日久瘀阻肝络,因肝络纵横交错,络脉不通,脏脏气血灌注不畅,气血失调,而发为本病,故认为“毒损肝络”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主要病机。

三、解毒健脾通络为其主要治法

毒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痰、瘀两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相互胶结,壅阻脉络,毒作为病邪,从其本身的病理属性而言虽为实邪,但因毒贯穿了病变之始终,在某一个阶段,毒可能成为病变之本而主导病情的变化,即使在疾病的虚证阶段亦缠绵其中,所以不能简单以传统的“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来概括本病的病机内涵,而是要辨识毒成为病变之主要矛盾时对疾病发展的影响,从而较全面地掌握本病病机的变化规律[4]。毒邪之为病,必然损伤正气。毒邪伤络,毒邪阻络,络为毒扰,经血受扰,血行涩滞成疲,或毒邪壅遏气机运化,又化生痰、湿、浊、瘀反复胶结,阻滞脉络,留而不去,缠绵不愈,其毒邪伤络为主要矛盾,故解毒通络为治疗之首要任务,毒滞络脉,则脏腑的功能出现障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又可致土壅木郁,反过来引起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内生,终致痰凝、血瘀、水停而发为本病。通过健脾调畅全身气机,阻断肝脾之间相互传变,治肝实脾(健脾)是阻断病势发展的重要策略,《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解毒健脾通络可使毒有出路,气血畅通,气机条达,使痰浊祛,瘀血除,水湿化,即可既病防变,又可已病防变。

NAFLD为代谢性疾病在肝脏的病理表现,与中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关系十分密切,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危险因素,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医学及社会问题之一[5]。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嗜食肥甘厚味,酒食内伤,或久卧久坐,体盛痰丰,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水湿停滞,痰浊内生,瘀阻肝络,络脉不通,毒损肝络,而发为本病,其病位在肝络,涉及脾脏。故应以健脾化湿、解毒祛瘀、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

我们研究结果表明,解毒健脾通络中药治疗NAFL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脂、保肝降酶方面均明显优于一般西药对照组,而且安全性良好,体现了中医药治疗NAFLD的优势及特点[6]。故运用“毒损肝络”理论指导NAFLD治疗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FarrellGC,LarterCZ.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fromsteat-osistocirrhosis[J].Hepatology,2006,43(2Suppl1):S99-S112.

[2]孟捷.药物性肝病与毒损肝络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5,23(2):317,335.

[3]高英茂.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8.

[4]刘庆生,陈芝芸,严茂祥等.理气化痰祛癖中药复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NF一kb、IKB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3):146-148

[5]赵瑞华.降脂护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207-311.

[6]佟晓光,张景洲,王伟.解毒健脾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00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8):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