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纬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510000
摘要:现阶段,各个地区有许多小流域河道作为该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基础正在使用,河道流经范围较小且水量不大,多为冰雪融化或山泉渗滤而形成的水源,在严重干旱时可能干涸。因水资源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资源匮乏可能导致区域生产、生活受限,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小流域河道面临的问题是缺少资金维护和地方政府及群众的重视,一些地区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水直接排放至小流域河道中,形成脏水河道,丧失了提供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并加剧了小流域地区水土资源的恶化。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
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定义大体相同,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治理、山区流域管理、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宏观调控,这是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我国多年来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当坚持的原则详细归纳为以下3点:①尊重自然规律,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针;②全面认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相似性与差异性,划分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特征,因地制宜地确定治理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以及保护与改善(含恢复、重建)的综合措施;③坚持流域治理的综合性,包括综合分析诊断、综合规划、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以获取综合效益。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
土地在人为及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其表面会有大量沟壑形成,该现象常出现于山地、林地和耕地中。水土流失出现后,不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自然景观构成影响,同时还会侵蚀地貌,使农业机械化耕作难以进行,以致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通过分析并总结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得到以下三点结论:其一,森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部分单位企业对树木的过度砍伐,导致生态平衡受到影响,以致于水土流失这一问题出现。同时,乱砍乱伐也有可能会使部分生物面临灭绝的危机,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问题出现,进一步加深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其二,部分农村地区较差的耕作条件,较为落后的耕作方式及较为单一的种植方式,再加上缺乏科学的种植理念,农民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不到位,以致于土地所具备的蓄水保肥能力逐渐降低,影响到农业的生产能力;其三,大部分人都缺乏保护生态的意识,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并未给予生态保护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土地沙化这一现象频频出现,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
我国对于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原则规定,必须将现有的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依据,且在治理过程中还必须将农业、林业用地比例进行统筹,为农业生产及产量提供保障[1],进而将本地区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土环境改善。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这一规定为根据时的体现主要可分为两个内容:其一,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开展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水平,并在与水土流失具体程度相结合的情况下,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规模进行合理确定,进而为工程的建设提供可承受的范围保障;其二,将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程度降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难免会将部分负面影响带给农业生产,故而相关措施的实施十分必要,以此控制该影响的具体程度。如占用土地所有权不变,但可以经济林、果树林作为植树造林的发展方向,如此便能通过生态补偿获取稳定的经济收入。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3.1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林草措施十分关键,能将地面植物的覆盖率有效提高,进而将暴雨冲刷、溅蚀水土的程度减少,还能使土壤化学及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将该措施运用到实际中时,首先就应进行整地,翻耕土壤,将土壤条件优化,为植被的牢固提供保障。当种植在小流域范围内时,可尽量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生态防护林,将水土保持能力提高,有效避免雨水、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造成的侵蚀危害。同时,也应以坡面具体类型为根据采用对应的树种,为其提供有效的防涝、沟头防护等措施。另外,合理、科学的规划沟道,在测量及选择比降时必须准确;其次,除草松土这一工作必须定期开展,促使林草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同时,相应的监测工作也必不可少,严防不法分子对防护林造成损坏。
3.2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高耕作、带状耕作和沟垄耕作等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的使用都十分广泛,而抗旱耕作方法中,少耕、免耕、秸秆覆盖及保留作物残茬等措施都十分有效。采用该措施能将土壤条件进一步改善,使其保水、保土及保肥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将土壤中所含的水量增加,使土壤具备更佳的抗侵蚀能力,进而获得更高的农业产量。同时,该措施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将水土治理与农业开发存在的矛盾缓解,推动综合治理工作进程,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系统。
3.3生态修复技术
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水土保持实际需求,水利部也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提出了生态修复这一技术措施,通过封禁手段和人工辅助手段,与树木天然下种式萌蘖能力相结合,使人工造林和森林式灌草植被落足于疏林、荒沙、荒山、荒地和荒滩及采伐迹地等地区,这也是封禁治理策略的具体表现之一。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能将地区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有效改善,逐渐恢复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不断稳定植物群落,同时也能使土壤具备更强的抗蚀性,使得土壤拥有更高的有机质含量。另外,将生态修复技术落实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区域内树木盗伐、采石取土等不利于水土保持的行为也得到了良好改善,促使灌木丛种植价值更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及区域经济效益的双赢。
3.4沟道治理技术
在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工作中,也可采用建筑工程进行。沟道比降在5%~10%以内时,将谷防工程设立在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将沟床抬高并巩固,使沟坡更稳定,严防沟坡出现崩塌;沟道比降若是超过15%,谷防工程局部沟段不应建设,应将水平阶建于沟底,并构建排水沟,为沟底造林地提供保障;沟段系统为“口小肚大”的沟道或是较缓坡降的地方构件淤地坝。
四、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4.1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减弱灾害程度
对小流域内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创建经济果树林,对各个地区的环境加以绿化,改善了土地的整体利用。对专门从事单一性的粮食生产格局能起到一定的优化性作用,这对单一性粮食生产格局能起到一定的优化行作用,这能进一步促进农林牧副等各业的综合性经营,并呈现出协调性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外,减弱灾害程度,对坡面实行修梯田、植树、栽植经济林、种草等处理实施,确保区域中的水源充足水资源。在小流域内的中上游设置蓄水池、谷坊,能对水资源使用等能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实施治理措施能让工程抗旱防洪、蓄水减沙等多个方面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4.2改善水土流失,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采取相关的措施之后,进行效果监测,并根据相关结果显示,对不同措施年有效拦蓄水径流进一步增加,并适当减少了土壤侵蚀量,进而大大降低侵蚀率。并且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此外,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性治理之后,每一地区的水资源使用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善,切实解决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方面的问题,进而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局面。能够让更多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此外,在对小流域实行综合性治理后,大大增加标准农田棉结,并且大量栽植经济果林。并且在人口不断增长前提下,人均的林地、农地面积在不断增加,粮食也大面积增产。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得到很好调节,人口环境容量也将大大提升。
4.3社会效益分析
在小流域内开展水士保持综合性治理工作,能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切实做到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控制乱砍乱伐现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真正保护土地不再出现石化、沟蚀、沙化等,并且通过小流域治理后,适当减轻了下游的泥沙危害以及洪涝灾害。通过大力开发荒沟、荒山,土地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方面的优势,农林牧地的使用比例上逐渐趋向合理,并且提升了环境的整体容量,进而为创建农业典型示范基地,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此外,进行小流域治理后,区内的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得到改变,农作物产量大大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改变,产业结构出现大面积调整,生活质量大大提升,进一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并真正体现管理民主、村风文明、村容整洁。
结束语
我国国土十分广阔,故小流域数量也十分多。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工作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部分小流域出现了严重的水士流失问题。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相应的也提出了更高的生态环境要求,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将经济建设发展中融入生态资源保护理念,对水土资源合理进行使用,通过实践不断累积经验,以此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效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确保小流域水土保持得到改善,进而有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淼,查轩.红壤侵蚀退化地综合治理范式研究进展2012.9
[2]聂碧娟,林敬兰,赵会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2015.2
[3]朱晓柯.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做法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