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红(贵州省紫云县第二中学,贵州紫云550800)
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257-01
摘要:朱元璋,出生贫寒,自幼颠沛流离,为了生存,给地主放牛,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一直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然而,在元末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里,他却能统领千军万马,傲视群雄,最终夺得天下。从其奋斗的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具备了成为一个领导人必备的对权力的支配欲,加上果断的决策和坚韧的意志,在战争中善于运用谋略,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快,更能得到天下名士的相助。从而开创了大明的一片基业。
关键词:朱元璋;坚韧意志;善于谋略;天下名士;决策果断
中国封建时代最后的三个王朝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女真人建立的清朝中间夹着一个孤零零的明朝,其开创者朱元璋,出身贫寒,自幼颠沛流离,为了生存,给地主放过牛,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一直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然而,在元末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里,他却能统领千军万马,傲视群雄,最终夺得天下。从其奋斗的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太多生活的磨难,那么,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凭什么成功?我个人的意见如下:
一、对权利的支配欲
幼年的朱元璋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当然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样子,或许只能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一点点皇帝的形象,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个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在皇觉寺出家时,朱元璋的身份是“行童”,也就是僧侣的仆人。他在这里受到所有人的任意驱使,每天与他相伴的除了无穷尽的劳动就是无休止的责备,这使得他无比烦闷。于是他的反叛精神爆发出来,不能和寺里的人当面交锋,干脆就拿庙里的泥菩萨出气,在它们背上写着“发配三千里”之类的字样,算是又在想象中过了一把皇帝瘾。这种对权利的领导和支配欲,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人格特征。
二、果断的决策
其果断决策是从小就表现出来的,童年的朱元璋和许多小伙伴一起为地主家放牛,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徐达和汤和。当时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加上天灾,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一次饥饿的孩子们实在难以忍受,朱元璋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地主家的牛杀了来吃。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了执行,但当他们的面前只剩下一堆牛骨头时,许多孩子却感到了由衷的恐惧。看着瑟瑟发抖甚至痛哭流涕的小伙伴们,朱元璋又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他把牛尾巴塞进石头缝,回去说牛钻进了石头缝里,再也拔不出来了。愤怒的地主无可奈何,只能把为首的朱元璋痛打一顿了事。虽然受了些皮肉之苦,但朱元璋在孩子群中的威信却更高了,他就这样在一次次的经历中锻炼了智慧、勇气和杀伐决断的统率力,所有这些都为他将来打天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在追逐天下的过程中,其果断的决策再一次帮了他的忙。当时周围有陈友谅和张士诚等政权,许多下属建议先攻打张士诚,因为相对于陈友谅来说,张士诚的实力要弱点,但是朱元璋不这样认为,他的说法是“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故先攻友亮”1。后来的结局就如朱元璋所料,张士诚作壁上观。其果断决策成就了他的霸业。
三、坚韧的意志
朱元璋的坚韧意志应该是和从小生活的磨难分不开的,朱元璋16岁的时候,瘟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因此他被送入了附近的皇觉寺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小时候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在这里受到所有人的任意驱使,无穷尽的劳动和无休止的责备,后来在郭子兴的军队里,由于战功越积越多,声望日渐高涨,经常受到郭子兴的猜忌。有战事的时候就叫朱元璋带兵打仗,没有战事时就开始找他的麻烦,甚至把他关了起来。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待遇,朱元璋没有放弃。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最大的还是自己能不能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还坚持下去。
四、善用谋略
在长期的军事斗争生涯中,朱元璋非常注意战争策略“从不逞一时之勇,蛮冲蛮打,鲁莽行事。他很清楚,在军事斗争中,只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快,解一时之恨,危害是非常大的,有时还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前功尽弃。只有具备了长远的眼光和全局观念,能屈能伸,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夺取最后的胜利”2。
至正十三年十月,元朝丞相脱脱率师攻打高邮,同时又分兵攻打六合,朱元璋率领队伍虽然拼死抵抗,但是元军人数众多,六合城危在旦夕,朱元璋只好组织全城军民撤退,然后在滁州城外设埋伏,把元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但是朱元璋十分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眼下打了一个胜仗,元军势力强大,而滁州却孤立无援,如果元军在来攻打,肯定抵挡不了。于是,朱元璋令城中的父老把战场上获得元军的马匹辎重,还给元军,对元军将领说“滁州城中全是良民,现在聚集在一起,纯粹是为了防御盗寇。我们愿意供应给大军军需给养。你们怎么会来打滁州呢?应该去攻打高邮才对,那里才是反对你们的地方,饶了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吧”3。元军打了败仗丢失了一大批马匹和军需物资,害怕上司怪罪,正忧心忡忡,见朱元璋把马匹辎重奉还,万般高兴,攻打高邮去了。朱元璋在战争中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快,表现出超越别人的战争谋略,为以后取得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五、网罗天下名士
公元1353年,濠州突围之后,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乡招兵买马,少年时代的伙伴徐达、吴良、周德等纷纷投奔他,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招募了700多人的部队,这些人和后来投奔来的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都成了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还专门吸收了一些读书人帮他出主意,比如说:定远有两兄弟非常有名气,哥哥叫做冯国用,弟弟叫做冯国胜,朱元璋就向他们请教打天下的道理,冯氏兄弟告诉朱元璋,“金陵(元朝叫集庆,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是历代帝王的都城,龙盘虎踞,地理位置很重要,先占领金陵,建立国号,然后命将军四处攻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远远近近广布仁义,勿贪子女玉帛,便可以建帝王之业”4。后来,朱元璋攻下了南京,并立即把它改名为应天,把它定为新的首都。另外朱元璋在起义的时候,朱升建议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路线,高筑墙是做好预防工作,不让别人来进攻自己;广积粮是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兵、马、钱、粮;缓称王是做好舆论工作,不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就是要朱元璋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这九字方针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可见,朱元璋网罗的天下名士,在其成功的道路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朱元璋未成就霸业之前的人生,具备了成为一个领导人必备的对权力的支配欲,加上果断的决策和坚韧的意志,在战争中善于运用谋略,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快,更能得到天下名士的相助。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继承了他的势力,成了这一部的义军首领,开始戎马生涯,逐鹿中原的一生,从而开创大明的一片基业。
参考文献:
【1】臧风宇,《经验与教训》M哈尔滨出版社,第88页。
【2】叶舟,《帝王的智慧》M中国长安出版社,第36页。
【3】叶舟,《帝王的智慧》M中国长安出版社,第38页。
【4】张大可,《中华文化与智慧谋略》M华文出版社,第183页。
作者简介:刘应红,男(1980-)贵州人,中学历史二级教师,历史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