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儿童医院NICU十病区B区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期间对新生儿给予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2月重症监护室接诊的1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实验组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与针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对参照组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重症监护时间与疼痛症状控制时间、疼痛程度控制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参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28.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重症监护时间(6.24±1.59)d、疼痛症状控制时间(3.18±1.05)d均优于参照组新生儿重症监护时间(8.93±1.60)d、疼痛症状控制时间(5.76±1.39)d,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疼痛程度控制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参照组新生儿疼痛程度控制有效率(68.00%),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应用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控制新生儿疼痛症状,减少重症监护时间,缩短疼痛症状控制时间,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疼痛护理干预
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已经具有感受疼痛的感觉与能力,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患儿给予护理与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导致患儿疼痛的操作,由于致痛性操作会降低重症监护室护理及治疗的配合程度,因此,医护人员需对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疼痛护理干预,提高治疗及护理配合程度,增强新生儿耐受疼痛的能力,消除或降低疼痛带来的不良反应。本文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2月重症监护室接诊的1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并对实验组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疼痛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缓解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流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2月重症监护室接诊的1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实验组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与针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对参照组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室护理干预;且所有新生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参照组新生儿最轻体重1.5kg,最重体重为4.3kg,平均体重为(1.9±0.5)kg;新生儿住院天数8~14天;新生儿中有22例女性,28例男性。实验组新生儿最轻体重1.6kg,最重体重为4.2kg,平均体重为(1.8±0.4)kg;新生儿住院天数8~13天;新生儿中有13例女性,27例男性。两组新生儿体重、月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为明显差别,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备临床研究价值。
1.2方法
1.2.1实验组
对50例实验组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与针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
首先,针对较轻疼痛症状的新生儿应采取合理、适度的母乳喂养,通过满足新生儿心理需求及生理要求,提高新生儿愉快的情绪,使得新生儿产生安全感,提高新生儿疼痛耐受力。
其次,根据新生儿需求对重症监护室室内光线强度进行调整,同时还需完善重症监护室硬件设施,另外,还可以采取播放舒缓音乐的方式缓解新生儿的疼痛症状。
再次,强化新生儿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使用鸟巢式包裹方式,有效减轻或消除新生儿疼痛症状;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消除或降低多种因护理人员致痛性操作而造成新生儿疼痛的方法即护理人员双手放置在新生儿双脚及头部上并通过双手力的作用将新生儿成弯曲体位;另外,护理人员应合理、适时的调整重症监护室患儿的体位,使得新生儿处于最舒适的状态,便于后续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新生儿护理人员对重症监护室疼痛护理的相关知识及防护意识。
最后,强化护理人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巡视工作,及时、有效的给予新生儿安慰及拥抱。抚摸等接触,以此促进5-羟色胺发挥作用,改变迷走神经张力,推动β-内啡肽的释放,使得新生儿身心受到安抚并满足其情感上的需求;另外,护理人员应该按照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实际出现的疼痛症状找到实际诱发其痛疼的因素及原因,避免后续护理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致痛性操作。
1.2.2参照组
对50例新生儿实施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干预。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重症监护时间与疼痛症状控制时间、疼痛程度控制效果。
1.3.2评价标准
无效标准: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不能有效进行,且其肢体出现明显的应激性行为。
有效标准: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相关操作可以顺利开展,且其肢体出现轻微的应激性行为,并对治疗效果造成较小的影响。
显效标准: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就可以顺利开展,且其肢体不存在任何应激性行为,不会对重症监护室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有效率等于有效率加显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经SPSS19.0软件对100例新生儿疼痛护理干预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控制效果以%形式进行卡方检验;新生儿重症监护时间与疼痛症状控制时间以形式进行t检验,P<0.05记作组间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新生儿重症监护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重症监护期间,参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0%,实验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新生儿重症监护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2.3比较两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疼痛控制有效率
实验组新生儿经重症监护疼痛护理干预后,新生儿疼痛控制评价无效者为5例,有效者为23例,显效者为22例,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0.00%;参照组新生儿经重症监护常规护理干预后,新生儿疼痛控制评价无效者为16例,有效者22例,显效者为12例,疼痛控制有效率为68.00%,由此可见,实验组新生儿经重症监护疼痛护理干预疼痛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新生儿经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干预疼痛控制效果,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比较两组重症监护是新生儿疼痛控制有效率{例(%)}
3讨论
由于人们长时间认为新生儿因未发育完全,所以其感知疼痛的能力较弱,导致医护人员在治疗及护理新生儿过程中忽视其疼痛感。但是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已经具有感受疼痛的感觉与能力,在加上其不具备表达、叙述疼痛的能力,使得致痛性操作直接影响护理与治疗效果。因此,对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采取疼痛的护理干预对后续护理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重症监护期间,新生儿出现疼痛症状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外部环境刺激。其次,侵入性操作及致痛性操作。最后,新生儿产伤及自身疾病。随着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医护人员逐渐认识到在重症监护期间,对新生儿采取疼痛护理干预,例如:对新生儿给予音乐疗法、镇痛药物、喂食蔗糖水、葡萄糖、嗅觉安抚、肢体基础、体位护理、改善重症监护室硬件设施、调整室内光线、母乳喂养等,不仅可以促进新生儿病情好转,还可以缩短重症监护时间、疼痛症状控制时间。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2月重症监护室接诊的1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实验组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与针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对参照组新生儿给予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干预,通过研究结果表明,在重症监护期间,实验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参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28.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重症监护时间(6.24±1.59)d、疼痛症状控制时间(3.18±1.05)d均优于参照组新生儿重症监护时间(8.93±1.60)d、疼痛症状控制时间(5.76±1.39)d,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疼痛程度控制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参照组新生儿疼痛程度控制有效率(68.00%),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应用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控制新生儿疼痛症状,减少重症监护时间,缩短疼痛症状控制时间,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体会[J].医药与保健,2014,22(2):124-124.
[2]杜琴,张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J].西部医学,2007,19(1):141-142.
[3]王威.新生儿疼痛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干预研究[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1):00005-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