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城敏
摘要: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意义上,也要从作文的意图上思考,写作也只有从阅读材料中汲取精华,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呢?就是熟读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写作方法,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感悟文章思想。
关键词:阅读;写作;结合;学以致用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从信息论的观点看,阅读是获取信息,写作是输出信息。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老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会到写作技巧,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学习写作,逐步提高,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找准契机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反过来又促进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呢?
一、引导学生熟读文章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中学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语言优美的文章。有的文章语言凝练美,有的形态美、有的音乐美、有的建筑美、有的直露美,有的含蓄美,有的哲理美、有的空灵美、有的质朴美、有的华丽美。有的文章用词准确精妙,有的文章工于修辞,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数。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这些语言特色,学会遣词造句的技巧,学会用优美、高雅、精密的词汇作文。具体如何引导呢?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中的的优美语言,对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最好要求学生背下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以便自己作文时“据为己有”或“巧联妙引”。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这才是最关键的。有好多学生都提出过这样的困惑:背诵了很多的好词好句,但在作文中却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不断借鉴中提高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如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对父亲买橘子的描写,感情热烈诚挚。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日常生活中父亲感动自己的细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仿写这一考点,拓展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写人的好句,使其作文文采飞扬。
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启发学生自觉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更好地表情达意
教材中很多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成功的写作经验,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并结合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如课文《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作者选取的材料是零碎的。这好像和很多学生写的记叙文很相似。我们的学生也很喜欢选择几个材料来表达一个主题,但这样写的作文并不高分。于是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零碎的材料串在一起的?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和本篇文章进行对比。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就会发现: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围绕“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话题,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他的经历和他的思考。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原来自己所选的材料虽然与主题有关,但却像散落的一粒粒珍珠一样,没有那条使各粒珍珠串联的线。而课文却用时间顺序这条线将零碎的材料串在一起了,所以课本中的文章是成功的,而我们学生的是失败的。
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生好好借鉴的写作方法。如象征法:茅盾的《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如对比法: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另外还有卒章显志法、缘事悟理法、映衬烘托法等。教师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习,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付诸于写作实践当中,达到读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在写作中适当运用,力求学生的作文在结构上有特色
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往往随心所欲,想到哪写到哪,对于自己文章的结构不善处理。对待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类型,让学生明确文章的结构类型,再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学生作文的结构就可能更清晰了。
在我们的教材中,常见的结构类型有这样几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等。如在教学周国平的《家》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由引子和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的标题均以判断句表述,直接阐述作者的认识和思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对“家”第一层面的哲学认识——家是一只船,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比喻判断“家是一只船”,进而阐释“家是温暖的港湾”,第三节,作者在前两节思考的基础上,用“永远”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让学生认识到这属于递进式;另外,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结构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可以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节过程、性质分类等安排文章的结构。总之,多想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结构上下功夫,让学生意识到谋篇布局如同盖房子,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搭得好不好,直接关乎文章的成败。
四、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学会积累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吸取积累前人的深刻的哲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知辨理,洗涤心灵,塑造人格。学生的思想丰富了,作文自然就会冲出狭隘的沟谷。
如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一文,作者通过对石缝间顽强生存的小草,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顽强生存的薄公英以及在本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大片天地的松柏的描写,赞扬了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王蒙的《善良》一文让我们明白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诸如此类的文章有很多,无论是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还是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章闪光的思想,使学生养成积累思想的习惯,学生积累多了,在潜移默化中将他人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让自己在思想上站立起来。自然而然,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够流露出哲理的光辉,作文就有了灵魂。
总之,阅读教学是我们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写作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让阅读牵手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5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