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林(满城县要庄中学河北满城07215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不能用全面发展来否认个性发展,也不能用个性发展来代替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英语课程改革应达到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这是英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而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是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准则和要求,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要创新。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
具体地说,英语教学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学习策略。我们的新课程的教学观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通道。
英语教学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它同样具备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如下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完美性。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该学科的目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学生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材料归纳语法规则,进而在情景中探究解疑,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发展创造力,特别是创造力,这便是形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意图。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做到:源于教材,却超出教材;行存课内,却神牵课外;发自灵感,却启之智慧。作为一名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我们还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帮助每个学生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定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以下的做法让我及我的学生受益匪浅。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普遍明白英语课不是知识课、理解课,而是技能课,懂得学好英语一靠扩大输入,二靠勤于实践,三靠学用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要学生自觉做到坚持课前预习,课上积极练习,课后及时复习,常听录音,模仿朗读,努力背诵,积极实践,主动阅读,科学记忆。这样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坚持听录音与朗读相结合,理解与背诵相结合,学唱英语歌曲与学习英语相结合,保证学生语音纯正,语调自然规范,很快地、顺利地通过英语语音语调关。
坚持听读领先、英语授课、朗读背诵、课堂实践等,使学生有大量提高听力的机会,听力理解能力迅速提高,能用英语接受信息,能迅速理解所听内容并发现口语失误与错误。
使学生的英语阅读量增加。这样不但能扩大其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其英语水平,而且能培养其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语感。我们应增强课堂练习,组织创造性的口语表达,以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快速提高。
英语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使学生听力、口语流畅,反应敏捷、言语准确、记忆牢固、运用熟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越学越爱学,教师越教越顺利,使整个英语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正确的英语教学途径、方法与技巧,英语教学法素养迅速提高,越教越感到轻松自如,彻底摆脱了题海应试的繁重负担,从而有时间与精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学生英语水平大大提高,学法先导、掌握规律可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扩大输入、高效实践、学用结合,又可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不但能消灭“聋哑英语”,而且消灭了“文盲英语”与“痴呆英语”。
综上所述,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教育理念。观念是行为的指南,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课程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观念的支撑,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所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前提,只有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教学。
收稿日期:20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