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疏肝健脾和胃化湿方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医院门诊,其中男87例,女38例;年龄15岁~72岁,平均46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42年临床症状:上腹部疼痛、胀满或“但满而不痛”,嗳气、餐后饱胀尤甚,纳呆等症状中的1至数项,并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经B超检查排除肝、胆、胰疾患。西药对照组90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平均16~66岁,平均35.1岁。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疏肝健脾和胃化湿方,药物组成:藿梗12g,苏梗12g,半夏12g,黄连3g,吴萸3g,生姜3g,煅瓦楞30g,柴胡9g,延胡索9g,炒枳壳15g,砂仁3g,太子参12g,陈皮6g,大枣12g,甘草6g。胃气不和,食滞不化证,基础方加用,谷芽30,焦山楂12g,六曲12g: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加用川楝子12g,乌贼骨12g,香附12g;胃阴不足,虚热内扰症:加用黄精15g,玉竹12g,生地12g;中阳不振,脾胃虚弱证:加用白芍18g,桂枝9g,干姜3g;血行不畅,胃络瘀阻证:加用白芨9g生蒲黄12g炙没药9g。对照组用胃达喜420mg、吗丁啉10mg,均每日3次饭前30min口服,连服8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嘱其注意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忌食强烈刺激性食物,保持乐观情绪,不妄作劳。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标准拟订。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检查胃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检查病变范围缩小,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随访一年内偶有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稍有减轻,胃镜检查及胃粘膜组织学改变不明显。服药时间最长者为5个疗程,最短者为2个疗程。
3.2治疗结果治疗组125例中近斯临床治愈19例,显效64例,有效3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90例中近期临床治愈10例,显效33例,有效2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疗组优于对照组。
4典型病例
张瑞勇,男,61岁,教师。2005年9月20日初诊。上腹部反复胀满疼痛10年,在多家医院胃镜检查均诊为:“慢性浅表萎缩伴糜烂性胃炎”。曾服中西药,病情时有反复。现症:胃脘隐痛,喜按喜暖,呃逆泛酸,或时吐清水,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苔滑润,脉虚软或沉缓。胃镜检查:胃粘膜呈花斑状,红自相间,水肿,多处糜烂并有小出血点。方用疏肝健脾和胃化湿方加白芍18g,桂枝9g,干姜3g,每日l剂,水煎服。服药8周后,上腹部隐痛消失,纳食,明显增加,面色红润。随访1年,病未复发。
5讨论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组织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长期侵袭而发生的持续性、慢性炎症性改变,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中医学认为,肠胃无物不受,易被邪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邪正交争,郁于中焦所致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失降失调,郁滞自从中生,则属于虚而夹滞。可见胃脘痛之病情,虽有虚、实、寒、热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特殊,就其病因病机推之,胃之病理特点综归一个“滞”字;发病机理主要与脾胃运化失司、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有关。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易受情志影响。脾胃乃三焦之枢,主运化,赖肝疏之济。情志抑郁,肝疏不畅,势必逆犯脾胃,致枢转不能,滞而蕴热,胃络不通。故疏肝健脾脾、化湿和胃方中柴胡、元胡疏肝,藿梗,苏梗,半夏,化湿和胃,黄连,吴茱萸,生姜,枳壳辛开苦降开痞行滞,太子参,砂仁,甘草益气和中,共奏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理气之功。诸药合用,药证相合,故获良效。正如邓铁涛日:治胃痛一般比较重视调肝气,补脾气。从临床观察者来说,本病的疗效与病程、饮食起居、情志调摄等均有一定关系,病程长者疗效较差,短者易愈,注意调摄效果较佳,提示我们除要早期治疗外,还应重视指导病人的起居、生活、情绪。
参考文献
[1]邓铁涛.学说探讨与临证[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1.88.
[2]宋相勤.慢性胃炎辨治心得[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4):531.
[3]戴秀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健康博览,2006,(8).
[4]王振岭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健康报,2006,(4).
[5]郝金鹏中药治疗慢性胃炎河北科技报,2004,(7).
[6]陶春晖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湖北中医杂志,2004,(6).
[7]胃痛十味汤加减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中国中医药报,2004.
[8]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国中医药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