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鲍列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而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经常外出上示范课,每每告诉那些陌生的学生:“于老师上课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我要给他发特等奖……”其实,这不仅仅是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在于于老师有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解问题,往往只重视对问题的正面分析,给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而忽视对错误成因的分析。这样的作法往往掩盖了问题的实质,相反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解”通过一定形式呈现给学生,从不同方面对问题展开探究,那么将是一种非常有意义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教学的尝试。
1.“展”错议错,引发碰撞,自主建构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学生的真实错误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形成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案例1:
苏科版七年级(下)第八章中“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片断。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x3+x2,能计算吗?
学生:它们不是同类项,因此不能合并。
老师:那么x3·x2可以计算吗?如果能,答案是多少?如果不能,又是什么原因呢?
生1:能,我觉得是x6。
生2:能,我觉得是x5。
老师:现在有两种不同意见,哪个是对的呢?(学生沉默了)
老师:那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议论纷纷)
老师:建议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出一致意见。
(学生操作,讨论,老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学生:用特殊值代入试试看,用乘方意义来做可以。(各抒己见)
师:刚才认为x6的同学,你的观点呢?
学生:我以为指数2×3=6。现在明白了,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就可以了。
评析:从反面着手,进行正面强化,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学中,当有的学生说是x6;有的学生说是x5时,老师对学生的猜测首先加以肯定,紧接着便提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说服老师与其他同学接受你的答案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把学生推到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前台。学生们纷纷动手验证,有的用特殊值法、有的用乘方意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多种方式验证正误,找到了计算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方法,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水平,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2.“顺”错改错,放大错误,引导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学习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扬长补短,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发展。
案例2:
苏科版七年级(上)第六章中“角”的教学片断。
在教学中,出示一道判断题“把一张长方形纸片,一刀剪去一部分后,剩下这个纸片共有五个角”。题目一出,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对”的、有举“错”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老师并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自商议,然后推荐代表发言。经过讨论准备,小小的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代表举起手中的长方形剪去一部分剩下的纸片,问道:“你看这不是五个角吗?”(剪去一小角落)
反方代表点点头说:“是,是。”
正方又举起剪下的这部分问:“这份不是我刚才一刀剪出来的吗?”
此时,反方学生随手从长方形纸片剪出一部分的纸片高举着起来大声问:“这不是也是剪去一部分后剩下的纸片吗?只有四个角。”(剪去一顶点到对边上)
反方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还有三个角的呢?”(剪去相对两个顶点)
(一下子课堂就活跃了)
正方的底气已经不是那么足了,小声说了一声:“也可以。”
反方咄咄逼人:“把长方形纸片一刀剪去一部分,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因而剩下部分的角就有3个、4个、5个的三种可能。”
正方服气地点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评析: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意见,老师有意识地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选择恰当的途径去剖析、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做法。于是,学生们自己思考,并在组内商讨,然后在班上展开辩论,利用实物辅助思考,自主地分析错因、改正错误,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锻炼了评价的技能。没想到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错误会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在亲身体验与探索中,学生不但知道了角的特征,并初步感受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3.列错纠错,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案例3:
苏科版七年级(上)第三章中“代数式”的教学片断。
出示例题:一件商品的价格为a元,价格降价20%后,它的价格为多少?
经过提问分析后,老师请学生用一次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学生甲:a-20%a
老师微笑地摸着学生甲的头,弯下身来对他说:“请接受同学们对你的提问。”
班长首先举手:“我先来问问你,20%a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受到了启发,纷纷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把两个相减呢?”
学生甲胸有成竹,对答如流。脸上露出一丝成功的喜悦。
随着学生对话,老师也用数字来说明价格的变化情况。
学生乙:a-20%
学生丙:(1—20%)a
“这两个式子对不对呢?”老师又一次把“球”传给了学生。“请大家发表意见。”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数学课代表:“我想问问乙,列式中2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乙:“20%表示降低价格的百分比。”
课代表继续追问:“那a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乙:“表示原来的价格。”
课代表咄咄逼人:“那你在列式中原来的价格减去降低价格的百分比,是什么意思?”
学生乙用手挠着头说:“哎呀,我的列式里少了个a。”接着,冲向黑板,着着实实地补写了一个a。
学生丙:“我用(1—20%)表示降价后价格的百分比,而原来的价格为a,所以降价后的价格就为(1—20%)a。”
此时,黑板上展示了表示降价后价格的两种方法。
评析:对于例题教学中出现的不同解答方法,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对错,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把“球”传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检验,在一轮又一轮的学生互问互答中得到验证,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使其茁壮成长,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命的活力。因此,多制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评析错误,既训练了学生评价的技能,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通过剖析错误原因,从反面吸取教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能让学生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能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排除干扰,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促使掌握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认识基础,能逐渐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