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实施效果。方法:2018年3月-2019年2月,随机选取此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5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71例,对照组制定常规预防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系统预防措施,观察对比两组产妇术后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发生率和血流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发生率分别为0(实际没有发生过)、1.11%、1.11%,均低于对照组0.74%(发生过2例)、4.06%、3.69%,P<0.05;观察组产妇股静脉血流峰速、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实施价值较高,可改善血流指标,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推荐推广。
关键词:产科;剖宫产;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较为常见,主要由长期卧床、血液瘀滞引起,一旦形成后患者下肢血液运行出现障碍,对下肢外观和功能均造成不良影响,其为剖宫产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会影响产妇术后恢复,甚至会延长住院时间,加重产妇及其家庭负担[1]。因此产科日渐重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的探究,考虑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自身行为相关,临床主张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达到预防效果,切实改善患者下肢血流情况,降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本次研究结合上述情况,探讨了产科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实施效果,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3月-2019年2月,随机选取此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5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71例。对照组年龄24-38岁,平均(31.63±2.55)岁,其中初产妇29例、经产妇242例;观察组年龄23-38岁,平均(30.77±2.69)岁,其中初产妇26例、经产妇245例。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产妇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纳入标准:足月单胎分娩产妇;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无凝血功能障碍情况[2];
排除标准:既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史产妇;下肢血管伴有严重动脉硬化情况产妇;伴有肺水肿或者腿部严重水肿患者[3]。
1.2预防方法
对照组制定常规预防方案,具体措施:产前常规健康宣教、注意事项告知、定期评估、预防感染、B超监测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系统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预防管理制度
所有入院患者常规进行VTE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评估,将评估分填写在入院评估单上。如患者转科、术前、术后、病情变化、出院患者评估有变化时,随时在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
危险因素评估要点包括:评估年龄、体型/肥胖指数、运动能力、特殊风险;
评估创伤风险,外科手术高风险;实验室检查:凝血酶源、狼疮抗凝物、因子ⅤLeiden阳性等。
评分1-2分为低度危险,评分3-4分为中度危险,评分≥5分为高度危险。评分≥5分时,建立VTE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评估(Caprini评估表),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落实预防措施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
高度危险评分≥5分的患者,予以重点观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情况及预防措施,给予签《VTE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告知书》。护士长进行监控并指导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在交班报告上有VTE高危患者专栏交接记录,晨交班会上及床旁交班时常规进行交接。院内发生或院外带入者需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护理部24小时内负责督查指导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必要时组织全院会诊。科室每月汇总高危人数并上报护理部。
1.2.2手术后干预
1.增加活动,避免血液瘀滞手术后指导和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进行足泵运动和踝泵运动,细化动作要领。要求每个动作做20-30次,每日2-3次。术后24-48小时拔除留置尿管,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
2.预防静脉管壁受损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避免反复穿刺血管。
3.密切观察症状早期发现下肢VTE静脉血栓栓塞症前驱症状,及时处理。
4.饮食指导叮嘱患者低脂、多纤维饮食,确保大便顺畅,禁忌烟酒和辛辣食物。
1.3观察指标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发生率比较;下肢股静脉血流指标比较,具体包括:血流峰速、平均血流速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观察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下肢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血流缓慢、静脉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相关,而剖宫产产妇术前、术后需禁食,导致血液浓缩,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且术中产妇机体组织损伤,多种代谢产物释放,产妇血小板聚集,致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性,不利于产妇术后恢复,必须重视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探究[2]。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对于预防减少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避免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具体建议如下:
1.针对剖宫产产妇,护理人员在常规预防护理的基础上,制定系统全面的预防方案。术前常规进行VTE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评估,对于Caprini评估评分≥5分的高度危险患者,予以重点观察,认真做好交接班,护士长进行监控并指导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
2.针对术后产妇仰卧休息,仰卧时小腿静脉回流主要依靠肌肉收缩完成,易出现滞留情况,术后护理人员应尽早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指导产妇科学饮食并配合有效的足泵踝泵运动,避免静脉管壁受损,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有效避免出现血液浓缩情况,促进血液循环。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情况,及早发现下肢VTE静脉血栓栓塞症前驱症状,并采取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万娜,谭秀华,易秀珍,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计划性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与促进早期康复的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7,12(1):89-91.
[2]韩曼琳,周爱梅.全面护理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5(1):151-152.
[3]兰惠英.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