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张延辉

张延辉

合肥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李叔同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以艺德为宗旨的精神风范。他讲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李叔同深湛的艺术造诣和全身心投入的教育献身精神,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他的爱国心是以一种个性方式表现出来,走的是一条以美育涵养国民性情,教育救国的路途.

关键词:李叔通,艺术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博爱奉献

中图分类号:C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

作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先锋,弘一大师的艺术成就被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但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少有提及。李叔同回国后到出家前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中国早期的艺术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比如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质平等等这样的艺术大家。系统研究李叔同的教育思想,对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深远的意义。

1“德学双馨,先识器而后文艺,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先识器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一直贯穿教学始终。“士之志远,先识器,后文艺”,这句唐代裴行俭的名言,李叔同多次引用过:“世典亦云:士先识器,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常诫人云,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转。”[1]这里的识器指的是一个人的品格、道德的总称,要在艺术上作出成就,首先要在人格修养上做好。李叔同很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伟大的人格,技术即使熟练精通也不足为道。他常告诫学生‘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转’据他的学生回忆,李叔同的案头,常常放有一本明代刘宗周所著的《人谱》,书中列举许多古代圣贤的言行,封面上,有李叔同亲手写的“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边有红圈,以此为鉴。在教学过程中,他以人格感化学生,身教重于言教。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非常认真。教唱歌,音调或拍子稍微有些不协调的地方,就一定要学生重新唱。教弹琴的时候,指法有一点错误,他就会严肃而平和的说:“蛮好,蛮好明天请再弹一遍。”必须要达到完全准确,才得以通过。德国教育家马丁路德说过,音乐的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什么事情都要有纪律,否则难以成器。遵守纪律则是要有修养、有毅力。音乐教育过程中,就是磨练意志、培养毅力的过程。李叔同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就是为了育人,通过严格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条件,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学问和人格;人格高尚,学问精湛,学生就会信从,也就被带着好起来。古人经常把文章和道德放在一起讲,道德在文章之前,可以见得艺术中人格修养的核心地位。民国初年,蔡元培对审美教育有如此阐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古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为中心是也。意思是说,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以德为中心,是关系人生意志的教育。李叔同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以艺德为宗旨的精神风范。他在艺术教育中的言行,以及皈依佛门后的宗教修行,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教养,蕴含深厚的传统伦理,提倡以德治国,首先将优秀的传统道德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朱光潜先生曾在回忆文章中说:“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它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影响,说明了李叔同艺术教育的“以德感人”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2“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的原则。教育只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建立和谐社会。李叔同讲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他发现了丰子恺的绘画才能,就激励他继续努力,这些教诲改变了丰子恺,成就了一代名家。丰子恺在二年级的时候,李叔同教授他的画图课,当时开的课时木炭写生。作为老师他做了一张示范画,然后贴在墙上,大多数同学都不适应写生,还是照旧临摹,只有少数包括丰子恺在内的几个学生依照李先生的方法直接写生。李叔同对他的天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告诉他是要依靠天资和勤奋,坚持走下去,日后定会在绘画方面大有作为,并且从多方面提高丰子恺的艺术素质,并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的日文。丰子恺回忆说:“当晚这几句话,便确定了我的一生。可惜我不记得年月日时,又不相信算命。如果记得,而又迷信算命先生的话,算起命来,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2]刘质平和丰子恺一样,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时的得意门生。在李叔同的资助下留学日本,最终成为著名艺术教育家。教学中,他发现了刘质平的音乐潜力,不仅每周单独指导他两次,还介绍他到当时在杭州的美籍鲍乃德夫人那里学钢琴。1915年,因病休学在老家的刘质平,收到李先生的信:“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作乐;若处处拘泥,徒劳脑力······”。意思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碰到不如意的事,遇到困难,应该静下心来,从苦中找到乐趣,生病时闲余时间多一点,可以读一些关于人格修养的格言,提高自己的境界。李叔同的鼓励,让刘质平重新振作起来,并在先生的资助下,与1916年留学日本,考取东京音乐学校。回国后,一直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李叔同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并发现人才。千里马重要,但伯乐更重要,如果没有李叔同的发现和鼓励,刘质平和丰子恺是否能够成就后来的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一位浙一师毕业的学生回忆:“先生的教施,实在谈不到什么方法,也从来不向同学们多说什么话,可是在他高尚的人格和深邃的艺术熏陶之下,在全校四、五百个同学,凡是怀有艺术天才的,他们的天才无不被充分发挥出来了。”[3]1914年,教育家黄炎培到浙一师考察后,对那里的艺术教育倍加赞赏,认为该校的艺术教育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南京高等师范,并自豪的说:“主事者为吾友美术专家李君舒同也!”

虽然李叔同在俗从教时间不长,但他出家后,对学校和他的学生的支持始终如一,关注他的学生所开创的艺术教育事业。李叔同的学生吴梦非、邱望湘、缪天瑞等。50年代吴梦非在接受音乐史界的专访时回忆说:“当时我们班的上海专科师范,经常发生经费困难,李叔同知道这个情况,就写了很多字画给我们,叫我们把卖掉字画所得的钱,补贴学校经费不足之用。”[4]当年吴梦非在《民国日报》上刊登启事:“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海内闻名。顾自出家以来,罕能得其墨迹。去岁敝校筹募资金弘一师特破例书赠琴条三十幅,俾作慷慨捐助者之酬赠。”从思想到实践,李叔同积极推行音乐教育,身体力行,对他的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中国的早期艺术教育作出贡献,1936年夏丐尊在提到是的音乐教育的供给时说:“迄今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

3“艺多才广,教书育人须厚积而专精”的教育思想

前面已经叙述,李叔同博学多才,绘画、诗词、书法、音乐、篆刻无所不精。在浙一师,汇聚了夏丐尊、马叙伦、李叔同、陈望道、鲁迅这些大家,可谓卧虎藏龙。学校的音乐和画图原本是副科,学生们却都很喜爱。一个原因是李叔同的人格魅力,再就是他的专业实力强。课余时间,学校处处有琴声,画室也总是有人在画画,当时的浙一师更像一所专门的艺术学校。同事夏丐尊佩服李叔同的“神力”,以为“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因与人,看得比国文、数学还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的音乐、图画,而他所懂得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老师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5]李叔同深湛的艺术造诣和全身心投入教育献身精神,他的言行举止,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风范,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李叔同的教育是有他独特的人格作背景的。

4“博爱奉献”的教育思想

爱国主义和为艺术教育奉献的精神贯穿李叔同教育实践始终。1904年创办沪学会时,正是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风雨如晦,国势将倾,需要发扬爱国主义净胜。抵制洋货运动开始时,李叔同为沪学会作词配曲一首《祖国歌》,词曲融合恰当,富有鲜明民族贴色,主题鲜明,赞颂了伟大的祖国,抒发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净胜,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1937年,日军侵华,厦门市为了发扬国民体育精神,召开首届运动会。因得知李叔同是音乐界的名家,于是函请他创作运动会的会歌,已经出家的李叔同创作了《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歌词豪迈,慷慨激昂,有强烈的感染力。李叔同不是革命家,他的爱国心以一种个性方式表现出来,走上一条以美育涵养国民性情,教育救国的路途。

虽然,上个世纪初的李叔同于今天的我们已经遥遥隔世,但是,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李叔同是不容忘记的。从艺术走向宗教,或从宗教走向艺术,在历史上都不乏其人,但要在这样两个领域同时成为大师级人物,便似乎很有些难以想象了。无论有多少外在的原因,李叔同的出家绝不是在一种无奈和失望中选择的消极厌世之路,人生的失意和他的出家不存在直接关系,他是充满喜悦而剃度,因为在佛教中,找到了他应对生命无常的方法,是更高深的人生追求。圆寂之前,弘一大师的诗偈写道: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参考文献:[1]林子青《弘一大师年谱》杭州日报1957年4月19日

[2]陈星《丰子恺》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3]傅彬然《忆李叔同先生》载《弘一大师永怀录》第218页

[4]戴鹏海、郑碧英《访问吴梦非的记录》1959年9月

[5]丰子恺《丰子恺文集》卷6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延辉(1972—),女,黑龙江伊春人,合肥学院教育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