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不退用扶阳外感不愈求之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高热不退用扶阳外感不愈求之里

胡异

————小儿发热一得

胡异(新疆渡洲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3)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323-01

病案举例:

夏某某,女,3岁4个月。2012年12月24日诊。

患儿昨天下午在院子里玩打雪仗,半夜呼吸粗重,夜寐不宁,渐渐发热,测T38.7℃。与“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1h后略有退热。但体温持续在38.0℃左右。刻诊患儿面色无华,时而萎靡时而烦躁不安,伴有阵发性咳嗽,手发凉,背部灼热,无汗。大便一日一行,咽部充血,舌淡苔薄白,脉紧(滑)数。辩诊为风寒束肺,里热已盛。治宜发汗解表,清透里热;方拟小青龙汤加石膏合麻黄人参芍药汤。三剂,嘱2h服一次,每次40ml,热退后可减为一日4次。

复诊;12月26日,诉倆天体温均在39.0℃左右,最高达到40.1℃。配合西药退烧药,没有任何退热迹象。提及前几次均当天或次日即退热;慈母心切,颇多抱怨。笔者甚感惶恐,进退维谷之时,忽忆起《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云:“外感发热皆胆经不降,相火外泄。相火即外泄于外,中下遂伏寒机。“此理论是第一次看到,且从未实践过,值此束手无策之时,姑且背水一战;勉拟小柴胡汤合四逆汤加减。方示:柴胡15g炒白芍15g黄芩9g党参9g制附子15g干姜9g葛根30g芦根15g生石膏30g羌活6g麦冬9g五味子9g桔梗9g炙甘草9g三剂。煎服方法:制附子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煮1h,其余药用凉水浸泡1h,再与煎好的附子同煎。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煮30分钟,兑出药汁,加水再煎一次,两次药汁兑在一起;每2h服一次,每次40ml。退热后一天服4次。三天后复诊,患儿仅留少许咳嗽,纳转佳,尤其是睡眠比平时踏实许多。问及上次发热情况,言及当天夜间体温最高38.0℃。纳食,玩耍跟平日无异,半夜热退净,而且咳嗽也减轻明显。

按: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病症,也是急症之一,且以外感发热多见,笔者近几年多以《伤寒论》六经辩证施治,大多在2日内热退症减;但总有一小部分患儿药不应病,毫无退热迹象,其父母急切,另寻他法或西医治疗,具体不得而知。像此患者对中医的执着之情迫使笔者不得不用特殊之法,且疗效满意,实出人意料之外!再翻阅《伤寒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汤主之;药用芍药炙甘草附子;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茯苓四逆汤主之,药用茯苓人参炙甘草干姜附子;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悸,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药用茯苓白术白芍生姜附子。”笔者认为,或许此乃仲圣提示人们太阳坏病,当用温里之法,即扶阳理路。况且《伤寒来苏集》云“太阳以少阴为里,少阴为太阳之根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表曰营卫,里曰脏腑,里气乃表气之本;里气的阳气充足,表气自能外解,倘先解表,则里阳更虚;”并总结为:”外感发热皆胆经不降,相火外泄。相火即外泄于外,中下遂伏寒机。”故方中小柴胡汤清降少阳相火,和解表里:四逆汤温散下焦寒湿,利于相火下潜,相火潜藏肾水中,则上不病热,下不病寒。上清下温,发热遂愈。因笔者学识粗陋,加之所用理法方药较为特殊,以上认识正确与否,有关机理及可重复性,还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