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园林管理处山东烟台264009
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自古是我国军事、商业和传统文化的要地,历史上遗留下的各类纪念性建筑物数量繁多。传统纪念性建筑景观往往追求以高大宏伟的纪念碑或纪念堂为空间视觉中心,给人以震撼而铭记的感觉,随着时代发展,这一形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建筑消隐设计愈来愈受到青睐。尤其是国家生态建筑的深入开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对建筑消隐的研究和时间逐渐增多,建筑消隐的目的是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和发挥建筑的生态效益功能。目前,消隐方面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建筑消隐的层面,对于纪念性景观中建筑消隐的研究相对较少。2018年竣工的“一战华人劳工纪念馆”(位于山东威海市),是纪念性景观中建筑消隐的成功案例之一。
1.传统纪念性景观中的建筑形式阐述
中国古代乃是一个充满对神明崇拜的时代,纪念性建筑受到祭祀性、宗教性建筑文化影响,往往以高大的体格,犹如明堂建筑的样式突兀的显现在人们面前,突显神明至高无上的地位。传统纪念性建筑除高大宏伟,一般还建设在山巅高地等高处,以突出其重要性;建筑材料一般是大块石料、混凝土等,且色彩以灰色或当地主产建筑材料的色调为主,给人们视觉上带来朴素、厚重、沉闷的感觉。如栖霞市的胶东烈士陵园建筑群、烟台市的西炮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威海刘公岛的北洋海军忠魂纪念碑等,这些建筑物形同利剑直冲入云霄,深刻的将历史事件镌刻进群众的内心,提醒大家记住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的先辈们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做出可歌可泣的事情。
2.传统纪念性建筑产生的背景分析
2.1受神明崇拜和祭祀文化的影响。
胶东是道教全真教的发源地,胶东群众深受道教文化影响,广大民众又企盼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因此像栖霞太虚宫、昆嵛山无染寺、威海仙姑庙等,不仅是道教庙宇,还是纪念性建筑。还有受到海洋文化影响,烟台市的大庙、福建会馆等,这些不仅是庙宇,有的也是是福建船帮等在沿海地区登陆纪念建筑。
2.2对先辈崇高的怀念和传承。
胶东居民的祖先大多数为明清时期由云贵、两湖、苏皖和闽浙等南方地区迁徙而来,如今的胶东大地由过去的小渔村发展为国际港口城市,这一切离不开先辈们的辛勤劳动,为表达对自己祖先崇高的敬意,纪念先祖的迁徙和其他功绩,后辈们往往建起庞大华丽的祠堂或宗祠,而且还在宗祠周围栽植树木,定期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活动,以示永久的纪念和榜样。胶东地区建有很多的宗祠,如:芝罘区所城里的张氏祠堂等。
2.3近代战争频繁,民众为表示对先烈之敬仰和对和平之寄托。
近代,胶东半岛战事频繁,胶东军民开展了无数次反抗侵略者及封建反动势力的斗争,无数先烈为今日之和平安定献出宝贵的生命,后人为纪念先烈和警醒人们珍惜和平环境,树立了好多高大、庄严的纪念碑或宏伟的纪念堂供人们瞻仰,达到使瞻仰者感受到自己处于先烈们永不可及的崇高地位并牢记自己在新时代使命的目的。如:栖霞英灵山的胶东烈士陵园、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忠魂纪念碑等建筑形制都很高大宏伟,犹如一把把利剑将昔日的战事镌刻在胶东大地和人们心中。
2.4胶东大地人才辈出,文化脉络四处传唱,以牌坊记录功德美誉。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和纪念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如在民国前的掖县(莱州市)城内名人辈出,文化兴盛,关于忠孝节义的名人善事甚多,整个掖县县城有多处牌坊,将好人好事传唱于街道行走期间。根据《掖县全志》与《四续掖县志》记载,全县立有牌坊共计125座。
3.传统纪念性建筑弊端分析
3.1建筑体量宏伟,占地面积大,消耗建筑材料多,对生态环境破坏明显,已不符合环保理念要求。
如,建设一座纪念碑或纪念建筑群可能要破坏大片的山体或占用大片土地。
3.2建筑空间形式上的封闭和建筑体量的巨大给瞻仰者和参观者带来压迫感和距离感,使群众缺少亲近感。
3.3传统纪念性建筑已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尤其是现在长时间处于和平年代的人们已不可能体验到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依靠巨大体量的纪念碑等无法讲述清楚战争的历史,让群众和受教育者不能身临其境,使大家难以接受。
4.建筑消隐方式的出现
建筑消隐并不是建筑形体的消失和隐去,而是使用一定的手法,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改变建筑与环境的主要关系,使空间环境成为主体,强化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使人们对建筑体量的感受产生弱化,从而达到建筑消隐目的。
4.1建筑主体隐于地下和地表。
山东威海市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华人劳工纪念馆”竣工于2017年,其主体展馆建筑位于地下,是一件非常优秀的纪念性建筑,也是一次对于建筑消隐的大胆探索和表现。
4.1.1地上部分。
地上(即地表)部分为十字架形状的采光缝和巨大的草坪,通过十字形的裂缝可以诠释近代中国所处的十字路口,同时,十字架也有西方文化的象征意义,具有中国在近代逐渐追求西学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心态。
4.1.2地下部分。
地下的展馆部分则是一个西方形式覆盖下的主入口,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甲字型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设计者对那场战争的理解,即中国人以自己的形式援助了主战场位于西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整组建筑物以灰色的水泥墙为主题,使参观游览者产生对战争的压迫感和亲近感的良好效果。
4.1.3出口部分。
通向海岸的出口则向人们讲述着100年前,14万名中国劳工为了争取国家权益和国际地位“以工代兵”,由山东威海市乘船出发抵达欧洲各地的史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华人劳工纪念馆”的纪念性建筑表达手法脱离了传统的突兀于地面或山体的手法,做到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突出了建筑景观的地面环境与人文体验。
4.2建筑主体能做到与环境的同质和融合。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华人劳工纪念馆”为例,整座建筑的主体除表面灰色水泥材质的十字形采光缝,周围的色块都以大块的草坪填充,不论是从高空俯视还是海上的刘公岛远眺,都没有突兀的感觉,与刘公岛上的“北洋海军忠魂纪念碑”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的对比不仅有着时代和表现手法的对比,也有着互相瞭望和互相讲述各自血泪历史体验的效果。整组建筑内部采用灰色的水泥墙体配之不同的光影效果,地面则是采用原有花岗岩地面或以当地花岗岩材料铺砌而成的自然式纹理,使人们漫步于纪念馆,感受着当年的战争环境的艰苦坎坷的历史背景,也有利于建筑与海边和周围山体的融合。
5.结语
与传统的纪念性建筑物追求建筑外观的宏大手法相比,当代纪念性建筑的消隐更加体现了对环境的注重和对空间体验的重视,通过将主体建筑隐于地下、地表或与环境同质,将建筑本体弱化,融入大环境,最终给参观者带来更加直接和丰富的体验。通过建筑的消隐不仅能做到对环境最小限度的破坏,并促进设计者对环境纪念性的塑造手法的提高,使大家对纪念的环境背景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
纪念性建筑的消隐手法代表着当今对于环境的高度重视,而这一趋势能否成为今后建筑形式的主流,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验证。
作者简介:王伟,生于1984年,现就职于烟台市园林管理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