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酸胜甘、苦生甘法治疗糖尿病的观察

/ 3

以酸胜甘、苦生甘法治疗糖尿病的观察

黄维1杨胜永2王焕娟3

黄维1杨胜永2王焕娟3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中医医院071000

主题词糖尿病/虚则补其母/酸胜甘、苦生甘/持衡理论

《内经》[1]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戮。五味学说是《内经》理论的组成部分。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然而作为药物性能的五味,它必然受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支配。因此,要掌握中药的五味,必须先了解它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然后才能更好地指导用药。五味与阴阳:药味分阴阳,肇始于<内经》。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把药味按阴阳属性分为两大类,执简驭繁,为临证正确选用药物,纠正疾病阴阳盛衰,启开了方便之门。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五味与五行相配,即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以五行学说为依据阐明了五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酸生苦,胜甘;苦生甘,胜辛;甘生辛,胜咸;辛生咸,胜酸;咸生酸,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五味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经络、藏象、病因病机、治法等理论相结合,用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治疗等诸多问题,故五味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五味理论对指导糖尿病临床治疗有特殊意义,现从病因病理及治法用药方面加以论述。

1、甘浊内滞,病之症结

对于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内经》中更有精深的认识。《素问·奇病论》谓:“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里指出患糖尿病的人,大都喜欢吃甜的和油腻的食物,长期偏食会酿成内热,致胸腹满闷,脾运失常而发病。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这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人增加有关。这一现象,印证了过食肥甘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历来认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病变的主要部位是在肺、脾(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称。我们认为,其中是以脾胃的功能失调最为重要。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升清降浊,开窍于口,在味为甘,在体合肉。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体内精微物质代谢紊乱,造成异常积聚,则为病理性产物,为内生之邪。血糖为饮食之所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乃脾失健运,甘浊内滞所致。甘可生湿,湿郁化热,热盛伤津,进而影响他脏,变生他证。胃火炽盛,熏灼于肺,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而运化失司,肾失固摄,饮食所化之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则自趋下流,与津液一并外泄,故小便多而味甜;内火炽盛加之水谷精微大量丢失,营养物质匾乏,则日渐消瘦。糖尿病迁延难愈,常可累及五脏,致精血阴阳俱衰,而并发多种兼症。因此,从中医五味理论出发,我们认为糖尿病基本病理为外源饮食肥甘过偏,致脾失健运,造成内源甘浊积滞,此乃糖尿病的症结所在。

2、补偏救弊,酸以胜甘

从治疗药物来推论糖尿病的治法,可以看出,是以甘寒生津、甘平益气和苦寒清热为主。但对糖尿病患者,马玉琛老师认为如过用苦寒、甘寒之品,则脾胃更伤。而益气温阳或滋阴厚味药物,多味甘性温或滋腻,长期应用恐有伤津或助湿之虑。因此,常用的糖尿病治法存在着一些弊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马老师根据五行五味相生相克关系,指出以酸胜甘这一治疗糖尿病的思路、治法。并提醒我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我翻阅《中医基础理论》[2]查找五味的相关资料。“酸胜甘”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酸能克甘,以酸味的药物来克制、消除体内的甘浊之邪;木能克土,通过治肝来恢复正常的肝克脾的生理关系,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扶助脾的运化功能。酸味药大多归肝经,有补肝肾、敛气、止泻、涩小便、涩精的作用,与糖尿病的病机比较贴切。

3、虚则补其母,苦能生甘

马老师指导,糖尿病过程中,随着病程的发展,身体的耗损,都会转入一个虚性的表现,糖尿病的病邪是湿浊,湿浊困脾,脾失运化,发为此病。而人体在排出病邪的时候要振奋人体阳气,要产生热量,故此病会耗伤阴液。苦味药功能有五种,其中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可用其二。(1)燥湿:“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运化,属土制水,喜燥而恶湿。若脾为湿困者,常选用苦味药(如黄连、苍术等)以治之,使湿运脾健。(2)坚阴:“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素问·藏气法时论》)。坚即坚阴,乃泻火存阴之义。凡肾精失固,阴虚火旺者,常选用苦味药以坚之,如知母、黄芩等。那么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高血糖,血糖可被视为甘,为什么还要生甘。因为人体要持衡,马老师在持衡理论(衡为健康之本论)中提出持恒理论的基本内容:1、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总纲(包括人体),人体是阴阳二气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平衡的产物,人体有调节阴阳平衡的功能,人体阴阳二气平衡的标准是健康,人体阴阳二气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方法。2、用阴阳平衡的理论理解、指导体质辨识和观察、认识病理改变,调护不同体质,养生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糖尿病是一个本虚标实的疾病,此病的关键就是脾虚不能键运,所以需要补脾。补脾怎么补,马老师提到,甘可入脾经,但糖尿病患者是不能用甘味药的,所以需要应用苦味药生甘补脾。

我在临床工作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糖尿病患者,以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是马老师指导我对糖尿病人进行治疗的临床经验,自2016年至2017年我对20例糖尿病人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现整理研讨如下,仅供参考:

4.临床资料

4.1一般情况:本组20例,其中胰岛素依赖型12例,胰岛素非依赖型8例。男11例,女9。例;20-40岁13例,41-60岁7例。其中干部15例,农民4例,学生1例。自确诊之日起,病程1年以内者11例,1-5年者5例,6-10年者10例,10年以上者5例。

4.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尿糖定性阳性。其中口渴者8例,尿多频数者7例,善饥多食者5例,疲乏无力者5例,胰岛素治疗者6例。本组病例均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烧心泛酸的病症。

5.辩证分型论治

本组20例根据临床表现虽分3种类型,但无论何型均以胜甘降糖方(五味子、山楂、山萸肉各10克,黄连、黄芩各10克,黄芪20克)为基本方治疗。

5.1阴虚型(8人):证见口渴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盗汗,耐力减退,舌红瘦,脉细数。治宜合生脉散加减,用沙参、麦冬、五味子、花粉、葛根等。

5.2气虚型(2人):证见倦怠乏力,体力不支,心慌气短,自汗,活动后或情绪不稳即汗出如洗,头部上身为甚,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治宜合升陷汤加味,用黄芪、人参、白术、柴胡等。

5.3肾虚型(10人):腰膝疫软,阳疹早泄,月经不调,面浮肢肿,尿多或小便失禁,尿蛋白或阳性,心慌汗出,而色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胖大有齿印、苦白厚,脉细弱。治宜用生地、山药、黄芪、人参等。

6治疗方法与观察方法

6.1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以胜甘降糖方为基础方治其本,分型加人相应的方药治其标,数型兼有者数型兼治,灵活变动。水煎2次,分3次饭前半小时温服。

6.2观察方法:一般情况,未用胰岛素治疗者,服10-20剂,减去原用降糖药的50%,服用30剂左右,原用降糖药基本全部停用。胰岛素治疗者,约服10-20剂,减用胰岛素用2-4单位,递减到全部停用再纯用该方治疗,达到症状消失。空腹血糖控制在6.6mmo1/L左右,尿糖定性土后,再用间断治疗法(隔日1剂)巩固疗效。并嘱患者在治疗期间,积极配合治疗,控制饮食,注意感冒,忌食各种糖类及含糖食品,宜食酸性及醋制食品等。

7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糖尿病会议的标准[13统计疗效。

7.1具有下列其中3项者为显效:(1)空腹血糖达6.7mmol/L左右,尿糖定性士,24小时糖定量在5克以下者或空腹血糖及24小时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2)原有糖尿病症状消失。(3)IDDM胰岛素用量减用50%.NIDDM原用降糖药全部停用。(4)无酮症酸中毒症状。

7.2具有下列其中3项者为有效:(1)空腹血糖达到8.25mmol/L以下,24小时糖定量在log以下或空腹血糖及24小时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2)三多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3)IDDM胰岛素用量减用30%,NIDDM原用降糖药停用5000(4)无酮症酸中毒症状。

7.3在无其他因素影响下,连续服药2个月,病情无进步者为无效。

8疗效分析

8.1疗程:1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者15例,治疗3个疗程者2例,3个疗程以上者3例。

8.2疗效: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0%。

9讨论

中医历来认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病变的主要部位是在肺、脾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称。马玉琛老师认为,糖尿病以脾胃功能失调最为重要。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升清降浊,开窍于口,在味为甘,在体合肉。《素问·奇病论篇》谓: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了何以得之了……此人必数食甘美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体内精微物质代谢紊乱,造成异常积聚,则为病理性产物,为甘浊之邪,可造成血糖升高而致糖尿病。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这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有关。这一现象,印证了过食肥甘致使脾胃运化失司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酸、苦、甘、辛、咸是中药的基本特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由于药物的性味不同,其归经和补泻作用也各不相同。笔者应用酸胜甘治法,是基于五行生克的理论,酸能克甘,用酸味的药物可克制、消除体内的甘浊之邪,达到降低血糖和尿糖,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基础方以酸味药为主体,伍以甘味药物,共奏酸甘化阴,滋阴润燥,柔肝健脾,补肾固摄之功。实验和临床研究报道,方中五味子、山茱英、五倍子、金樱子等药物有降糖作用,临床所见,五味子、鸟梅有生津。止渴作用;茱英、五味子、金樱子、五倍子有涩精缩尿作用;山植有助脾健胃,消细腻食积作用;黄芪、山药、白术有补脾气、助运化作用。马老师认为任何绝对或相对增加用于降低血糖胰岛素量的措施,都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酸胜甘的思维要广泛,胃酸也是体内的酸,也符合中医理论的。降糖方是由性味极酸的中药组成,不仅具有固泉缩尿、补益肝肾、生津止渴的功能,而且有直接增加胃酸、改善胃肠道酸碱度、调节胃肠素的功能。增加胃酸,可减少用于刺激胃酸分泌的胰岛素觉,就等于增加用于降低血糖的胰岛素量。也就是说,以酸胜甘法的降糖机制是通过增加胃酸来实现的。经验证明,本方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对减轻和消除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等临床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内经》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5-189.

[3]1979年全国糖尿病会议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