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解读

/ 2

《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解读

叶乐荣朱灵芝董明

叶乐荣朱灵芝董明(江西省武宁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西武宁332300)【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573-01

20世纪50年代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和电击除颤三大技术的产生和结合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术的形成。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和国际复苏联盟组织世界各国的专家制定了第一部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国际指南,心肺复苏方面的专家对指南每5年更新1次。在心肺复苏(CPR)问世50周年之际,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由29个国家的356名复苏专家共同研讨修订后正式发布。其重要大变动分析如下:大庆龙南医院急诊科侯春风

1程序的改变:将“A-B-C”改变为“C-A-B”

新指南最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本生命支持(BLS)的程序从“A-B-C”(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hest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胸部按压,气道,呼吸)。其理由如下:一、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成年人,心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者是心律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VT)的心脏骤停者,这些患者CPR的关键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压及早期除颤。二、“A-B-C”程序中,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给予口对口呼吸或应用屏障器具或其他通气装备。将程序改为C-A-B,则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三、开始先做胸部按压,可以保证有较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即使救助者不愿意或不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但至少可以完成胸部按压。四、施救者对发生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制定复苏救治程序是合乎情理的。

2生命链的改变:延长至5环节(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

新指南将“生命链”由原来的4个环节延伸为5个环节:一、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二、早期CPR,强调胸部按压。三、快速除颤。四、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五、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如果能有效地实施这些环节,则目睹的院外室颤(VF)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可达约50%。然而,无论是院外或院内,VF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远低于这一数字,且差别甚大,可从5%~50%。这一差别也提示在许多情况下,提高存活率的空间是很大的。

3简化基本生命支持(BLS)程序

基本生命支持(BLS)是心脏骤停后抢救生命的基础,成年人BLS主要包括:对突发心脏骤停立即确认,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及早实施高质量的CPR,以及迅速除颤。新指南推出若干重要改变,但对既往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内容继续予以强调。主要改变有五点:一、BLS流程简化,“看,听,感知”已从流程中删除,所有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喘息)的成年患者,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二、对未经培训的过路施救者鼓励其实施只动手(只做胸部按压)的CPR。三、在给予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部按压。四、保证完成高质量的CPR。五、进行复苏时,医务人员施救者需完成许多工作,诸如胸部按压,气道处理,人工呼吸,探测心律,电击除颤,以及药物治疗,这可由经过良好培训的施救者组成的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同时完成。

4按压频率的改变

新指南再次强调心脏按压频率的重要性,将原来以每分钟大约100次的速率按压改为按压速率至少为100次/分,并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更改的理由是虽然施救人员常用推荐的按压频率,但按压中断常常发生,结果导致实际按压次数减少。实践表明每分钟按压次数是自主循环恢复神经完好的决定因素。由于增加胸部按压频率可提高生存率,因此推荐胸部按压100次/分—120次/分,要极少中断。

5按压深度的改变

按压深度从以前建议的大约4至5厘米增加到至少约5厘米。更改的理由是如果给出多个建议的幅度,可能会导致理解困难,所以现在只给出一个建议的按压幅度。且有研究表明,按压至少5厘米比按压4厘米更有效。

总之,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人类心肺复苏的出院存活率仍远远地停滞在人们期望之外。作为从事心肺复苏实践的主力,急诊医学专业的同仁们更应视其为己任,从临床实践到理论努力探讨。它也时刻提醒我们在医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辨证思维,勤于学习!作者

简介叶乐荣(1981.10.15-),男,籍贯:江西武宁县,毕业于赣南医学院,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学方法要求教师事先严密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导演活动,让护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嘴,使课堂活而不乱,这样才能充分培养了护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参考文献

[1]邓光辉.刘晓红.课堂角色扮演在护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1999,2:33.

[2]颜霞.沟通技巧对护理质量地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66-367.

[3]宋梅.周晓丽.荆亚茹.刘海石.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389-2390.

[4]劳海苗.跨世纪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1999,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