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中的“炼字”
辽宁葫芦岛实验高中张素娟
在谈“炼字”之前,先说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小故事,就是关于“推敲”的典故。
唐代有一个叫贾岛的诗人,据说他成日沉湎于雕词琢句之中。有一天正在路上冥思苦想,竟然冲撞了韩愈的车队,被左右拿下,推到韩愈面前。这个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文大家,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碰着当官的了,贾岛只好老实交代。"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所以才“冲撞了大人”。原来他当时正在专心琢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句中的动词,拿不准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很和气,因为他也喜欢诗,停下来想了半天方说:“敲字佳。”从此,两人以朋友相称。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可以用的,只不过用了“敲”就具有一种声音的美,更能衬托出夜深人静时的意境。从此,这个故事便作为“炼字”的佳话流传开来。
关于贾岛,他有一首诗我们很熟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我们平时感叹字句推敲的辛劳,就常引用诗中的前两句。为什么写了精辟之句,却要双目流泪?原因是三年而成两句诗,其间的苦思冥想,精斟细琢,心神用尽,只有诗人自己体味最深。由此可见古人作诗文的涵咏功夫。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炼字”的典型比比皆是。下面从词性的角度加以归纳,浅尝共享。
一、炼动词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写道:“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前一句描写雾气笼罩竹林,原本是静景,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山间徐徐移动的雾气不断地从竹梢飘过的情景;后一句描写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化动为静了,使人联想到一幅瀑流崖壁的山水画。而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这时的“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是平铺江面之上,逼真又形象;此外,这个“铺”字又令人联想到天气晴朗,江面风平浪静,秋阳柔和,给
人亲切、安闲的感觉。
二、炼形容词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茫茫大漠,荒凉空寂,没有什么异景奇观,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烟,是写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挺拔坚毅之美。夕阳落日,背景是广袤的大漠和横贯其间的黄河,壮阔之中略显空旷,而一个“圆”字,又有了雄浑亲和之美。此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意境苍劲雄浑。
宋代宋祁《玉楼春·》一词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的“闹”字备受推崇,因为这个字生动的表达了春意盎然的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红杏枝头有几许春意?花儿竞相开放,招蜂引蝶,蜂儿嗡鸣,蝶儿起舞,鸟儿啁啾,行人驻足,真是繁盛热闹﹗一个“闹”字,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近代王国维叹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三、炼数量词
庾信的《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一”“二”“三”这几个数词的使用,描绘出小园中的景物特点。鱼儿寸许可见,足见池塘中的水是多么清澈;青竹竿竿可数,足见其疏落之美。如此美好的自然风物,可见生活其间的主人生活多么富有情趣、高雅不俗。
四、炼叠词
唐代诗人寒山写过一首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此诗通篇运用叠字,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表现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情。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次联写山中幽静,“啾啾”写轻细的鸟鸣,“寂寂”直言山中寂静无声,而鸟鸣声更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写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朝”、“岁”属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也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使用迭字,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诵读起来具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并能渲染气氛,增进感情的强度。
五、还有一些起修饰作用的副词,也是古人精心锤炼的字词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登阁远望,静止的晚霞与飘飞的孤鹜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碧水青天在视野的极处交汇,水天相接,意境壮阔,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是本诗的诗眼:阶草独自碧绿,鸟鸣声徒然动听,盎然春色无人欣赏,诗人理想破灭、报国无门的处境已令人失落,而得遇明主、功成名就的蜀相也被人遗忘了吗?只有悟懂了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够深切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从而体味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发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古人锤炼语言,用字不在多而在精,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极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