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窗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中的应用

崔松伟

崔松伟(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人民医院471012)

【摘要】目的;选择适合观察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窗宽窗位。资料;病例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16-85岁,平均44岁。结果;在2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中,10例为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11例或伴颅脑复合性损伤、颅骨骨折等。结论;适当调高窗位,调宽窗宽,使急性硬膜下血肿清楚显示。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计算机断层摄影窗技术窗宽窗位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29-02

CT扫描可直接显示颅骨和颅内各种损伤性病变,常规颅脑CT扫描,显示脑组织的窗宽窗位有时可使急性硬膜下血肿,特别是早期较小的血肿,仅显示为局部颅骨影稍厚,不能分辨有无血肿,要选择合适观察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窗宽窗位,使急性硬膜下血肿清楚显示,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病例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16-85岁,平均44岁。

1.2方法:CT机东软CT—C3000。常规颅脑CT扫描体位,扫描参数;10mm100KV75mA4S或5mm120KV175mA2S。标准算法。脑组织窗;窗位35-45HU,窗宽85-100HU。骨窗:窗位450-700HU,窗宽1500-1850HU。

2结果

在2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中,单纯急性硬膜下血肿10例,伴脑内血肿3例,伴硬膜外血肿1例,伴颅骨骨折3例,伴脑内血肿。颅骨骨折1例,伴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伴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1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1例。

3讨论

硬膜下血肿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指损伤后3天内内发生的硬膜下血肿[1],其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密度较均匀,高密度影。

常规显示脑组织的窗位和窗宽分别是35-45HU和85-100HU。由于人眼只能分辨有限数量的灰阶等级,该窗宽窗位有时不能显示颅脑外伤血肿,因此应根据拟显示结构CT值的变化范围来确定窗宽窗位。这就是窗技术,窗技术是CT检查中用以观察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或病变的一种显示技术。包括窗宽和窗位[2]。窗宽是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和病变均以不同灰度显示,而CT值高于或低于程度多少,均已白影或黑影显示,无灰度差别。增大窗宽,则显示图像CT值范围加大,显示具有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增多,但各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别减少;减少窗宽,则图像显示的组织结构减少,而各组织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别增加。窗位是窗的中心位置,同样的窗宽由于窗位不同,其所包括的CT值范围也有差异。在观察某一组结构或病变时,应以该组织或病变的CT值为窗位,同一层CT扫描层面由于选择不同的窗宽窗位,可获得各种观察不同的组织结构的灰阶图像。

在观察脑组织和不同病变时,采取用相应的窗宽窗位,以适合CT诊断要求。当病变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可适当调窄窗宽;如观察的局部需要层次增多,则可适当调宽窗宽,并调节窗位。由于各组织病变具有不同的CT值,因此,应选择适合观察该组织或病变的窗宽窗位,以获得最佳显示。由于硬膜下血肿的血流聚集在硬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间隙,蛛网膜无张力,使血流占据硬膜下的潜在间隙形成大范围血肿,血肿厚度较薄,血块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而使血肿的CT值较高,CT值达70-80HU[3]。因此在观察急性硬膜下血肿时,特别世早期较小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在常规的脑组织窗宽窗位仅显示局部颅骨影增厚、增宽。不能分辨有无血肿,只有适当的窗技术,调高窗位,调宽窗宽,其局部层次增多,范围扩大,方可清楚的分辨出血肿与颅骨的边界。

颅脑外伤作CT扫描,在观察CT扫描图像时,其窗宽窗位必须根据病变情况和欲重点观察的内容,合理选择,适当调节,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在观察急性硬膜下血肿时,由于血肿的CT值较高,应选择合适的窗技术,将窗位适当调高,窗宽增大。对于伴颅脑复合性损伤病变、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等,应分别进行调节,使急性硬膜下血肿和其他颅脑损伤性病变均显示清楚,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CT扫描可清楚的显示外伤性颅内血肿,并能确定部位、性质、大小形态和多发性。诊断可靠迅速。而只有适当窗宽窗位的CT图像,才能使病变清楚显示。因此合适的窗技术对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0.

[2]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