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
【摘要】消毒供应室作为向全院供给消毒医疗器械、抗菌材料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安慰和医院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创新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护理安全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对各位医护界朋友有所帮助。
【关键词】护理管理;消毒供应室;重要性;应用
在探究护理安全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前,我们有必要对科学的护理安全模式进行探究。在这里我就针对对市区及其周围的三级级以上医院在实行护理安全模式前后的变化进行了调研,发现各大医院在使用护理安全模式前护理管理都有如下缺点:
一、护理人员与护工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工作人员规范意识淡薄。
由于从业时间与个人上进心、以及对职业认可度的关系,许多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室精力不集中,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严谨,对科室任务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了解,对于院内感染也缺乏必要的常识,从而导致许多物品的发放回收不符合规范,造成了供应室的潜在污染。如,再精力不集中时提取玻璃质地的药品,而不留心将药品打碎。
二、对回收污染物品的处理不符合规范。
由于消毒室对于回收的针头、刀片等消毒不够彻底,导致了血液和病菌的残留,部分护理人员因为回收和处理的操作不够规范还因此被割伤,甚至被感染乙肝、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增加了自身安全隐患。
三、部分医疗设备陈旧,灭菌质量不达标。
在供应室中,由于科室特殊的工作性质,每日的消毒工作成为了医院必不可少的项目,也正因如此,消毒的设备也很难停止工作而进行更新,因此许多的消毒设备都出现了老化和破坏的现象。如高压蒸汽机老化后,对于病菌的监测不够准确,而导致了灭菌的不彻底。
四、安全教育薄弱,设备操作过程不够规范。
由于许多的医院都重视技术的传授,而放松了日常的防护,对于院内安全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安全意识薄弱,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管理不够规范,许多设备的操作不符合操作规范,因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安全护理模式的运用及其带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护士长的安全管理责任,重点监督抓好关键点。
护士长要充分重视消毒供应室的安全护理工作,仔细研读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对科室的各项操作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排查,并定期召开科室讨论会,将安全工作细化并落实到实处、落实到日常,将责任分配到每一位护理人员手中,制定可行的护理和防护对策。同时,科室还要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巡视监督,确保科室护理工作安全运行。除此之外,护士长还应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传播安全教育知识,引导科室人员安全操作、细心操作。定期组织专业的培训,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二)规范消毒程序和物品发放流程。
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物品回收流程对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处理,所有操作过程都应佩戴手套,保护自身也保护回收物品避免在此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回收物品时,要严格按照物品洗涤方法进行清洗,并在待干后转交给包装小组,包装小组在完备后转交给消毒科室,方便消毒室选择适宜的消毒方式。在物品彻底灭菌后,再由无菌车发放到各个科室。
(三)加强供应室各环节的监测。
供应室作为医院最重要的物品供给中心,首先应做好区域环境的监测控制,严格区分院内的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将人流、物流通道严格区分。在污染区和清洁区要严格做好物品和基础设施的消毒与清洁工作,每日用0.2%的“84”消毒液清洁地面、窗台、过道、桌面等,并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无菌室要严格控制人员进出,每日用“84”消毒液消毒,并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同时还要严格做到,每月一次空气培养,定期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细菌数量不得超标。
其次,消毒室还应做好对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环节的质量检测,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都须达标后才能运往临床科室使用。最后,供应室还要加强对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质量控制,在用品进购到医院后应首先查看其三证,在初步消毒后再投入使用;在一次性用品使用完成后,供应室应及时回收,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防止其进入社会,造成交叉感染。
(四)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消毒供应室,应多与临床科室交流,回访消毒物品的质量,并了解有无因消毒不过关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并虚心听取其他科室的建议,也可定期进行科室的满意度调查或在科室外设置意见箱,在了解调查结果后,根据自身现实情况进行改进。
总结: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患者的就医质量,因此供应室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供应质量,规范程序操作,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将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落实到实处,促进医院医护条件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分析,连秋宜,当代医学,2012(12)
[2]优质护理服务在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段世晔,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3)
[3]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郑冬梅,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