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
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规律性的一种复合骨折,后踝一般为隐匿性骨折,这类骨折的受损机制比较特殊,与临床常见的Pilon骨折有所不同,通过X线片检查下往往无法观察到骨折线,很容易出现漏诊现象。因为合并后踝骨折通常移位不明显,因此在临床治疗上与传统后踝骨折的治疗策略有所不同。现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外科临床诊治的32例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进一步探析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外科临床诊治的32例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者15例,扭伤者10例,其他伤者7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范围26~64岁,平均年龄(43.39±5.1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范围24~62岁,平均年龄(42.79±5.6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经统计学处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可比性特别突出。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选择全身麻醉处理,应用止血带四。研究组:骨折复位满意后,根据术中透视观察后踝骨折线,于胫前关节面上方经皮穿入一枚或两枚导针,待定位妥善后,顺着导针处切开皮肤,长度约为1.0cm,将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应用空心钻通过导针扩一侧孔。结合骨块大小,通过导针放人两枚空心钉,直径为4.0mm。对于较小的骨块,可由后向前应用一枚或者两枚空心钉进行固定。
对照组:顺着外踝后缘及跟腱外缘之间的中线做一个纵形切口,长度为8.0cm,若伴有腓骨远端骨折,则在同一切口复位固定腓骨。
然后,将皮下组织逐层分离,注意对走行于跟腱外侧的腓肠神经进行保护。将深筋膜切开,以便腓骨长短肌腱可以充分显露,向外侧牵开腓骨长短肌腱。显露下方的拇长屈肌同时向内侧牵开,使胫骨远端及后踝骨折块充分显露。若出现移位进行复位,并且应用克氏针对骨折块进行固定,复位满意后应用钢板进行固定,远端用两枚螺钉固定。
1.3骨折愈合的评价:根据Johner-Wruhs的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优:骨折完全愈合,步态正常,关节活动正常,没有感染、疼痛以及成角畸形,旋转<5°,短缩<5mm。良:骨折基本愈合,步态正常,关节活动超过正常75%,短缩5~10mm,未出现感染、并发症。中:骨折基本愈合,关键活动超过正常的50%,跛行步态,中度疼痛,未出现感染,骨成角畸形10°~20°,旋转10°~20°,短缩10~20mm。差:骨折未愈合或者骨不连,关节活动低于正常的50%,跛行步态,明显疼痛,伴有感染、并发症,骨成角畸形超过30°,旋转超过20°,短缩>20mm。
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x”进行检验。当P<0.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的优良率约为87.5%(14/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12/1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胫骨螺旋形合并后踝骨折的治疗还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指导方案,通常认为后踝骨折块累及>25%~30%的负重面,建议采取解剖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钢板固定后踝,必须要增加一个后外侧切口,同时将拇长屈肌进行剥离,损伤比较大。经皮拉力空心钉固定治疗后踝具有创伤较小,不破坏后踝骨折块的血运,下胫腓联合较稳定等诸多优点。同时,可靠的固定有助于患者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防止出现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本次试验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的优良率约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这在谢鸣等研究人员的试验中也曾获得过相似结论。因此,我们认为钢板结合空心钉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效果甚是满意,具有损伤较小、加压有效、定位准确等诸多优点,骨折愈合良好,可在临床治疗中继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吴天,侯志勇,张奇,等.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0):30-31.
[2]陈临炜.胫骨下1/3螺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诊断与治疗[J].浙江创伤外科,2012,13(6):50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