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通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453)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317-02
【关键词】心肌病护理
心肌疾病是指不明原因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组疾病。1995年,WHO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将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不定型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最常见,其次是肥厚型心肌病。
1.临床表现
1.1症状
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就诊时往往已有全心力衰竭(如心悸、气促、端坐呼吸、水肿、肝大等),病情较重。部分病人伴有心律失常、栓塞,容易猝死。
1.2体征
心脏病变:心脏扩大为主要体征。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常可听到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常可听到各类心律失常所致的心音节律改变。
2.护理
2.1体位
心肌炎患者大多数心率较快,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加重心悸不适感,故心肌炎患者应尽量采取右侧卧位。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给予半坐卧位,以缓解呼吸困难。
2.2活动与休息
心衰症状明显、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头晕甚至晕厥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人员,避免一切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心肌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减少心肌的耗氧,促进心肌的恢复,防止发展为慢性病程。无并发症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1个月,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卧床休息3个月以上,直至患者症状消失、血液学指标等恢复正常后方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可与患者及其亲属一起制订并实施每日活动计划,严密监测活动时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如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患者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2.3饮食
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辣椒等。心力衰竭的患者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禁食含钠高的食物及饮料,如腊制品、香肠、罐头、可乐、辣酱油、发酵食品等。避免产气食物(如红薯、牛奶),因为肠胀气会加重患者腹胀不适感。
2.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肌炎患者有无发热,监测热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易合并心房颤动,形成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及肢体的栓塞。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因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脑等脏器严重供血不足,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黑矇、晕厥、心绞痛等表现,一且出现,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2.5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药,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对洋地黄耐受性差,使用时尤应警惕发生中毒;利尿药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尿量、饮食、电解质等情况;注意硝酸酯类禁用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因可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阿拉明等),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加强巡视,注意血管的保护,防止发生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使用β受体阻滞药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同时严密监测血压、体重、脉搏及心率变化,防止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衰加重。
2.6心理护理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大部分为青少年和儿童,以学生居多,因恐耽误学习而产生焦虑心理,同时可由于暂时脱离集体而产生孤独心理,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反复向患者宣教急性期积极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理解,摆正学习和治疗的关系,可联系同学来医院适当探视,以调整患者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心肌病患者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和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且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护士应多关心安慰患者,向患者宣教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影响,评估患者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根据患者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如请治疗效果较好、乐观的患者现身说法,亲人陪伴等。
3.讨论
肥厚型心肌病者应避免情绪激动、持重、屏气及激烈运动如球类比赛等,减少晕厥和猝死的危险。有晕厥病史或猝死家族史者应避免独自外出活动,以免发作时无人在场而发生意外。说明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教会患者及亲属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心衰患者应进食低盐低脂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病患者应避免劳累。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出院后需继续休息3~6个月,无并发症者可考虑恢复学习或轻体力工作,6个月至1年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妊娠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避免激烈的体能活动,有晕厥史者应避免独自外出活动,以免发作时无人在场而发生意外。指导自我监测及随访:教会患者及亲属测脉率、节律,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发现异常或有胸闷、心悸等不适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等.心肌病[J].内科学,2008.
[2]杨肆花.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意义的探讨.右江医学,2006,34(1):22.
[3]包淑媚,李军,章莉丽.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118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6(18):13.